本文作者:渭南钢结构设计

陵园设计平面图(陵园景观设计平面)

渭南钢结构设计 2周前 ( 11-23 12:14 ) 6952 抢沙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陵园设计平面图,以及陵园景观设计平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明十三陵在平面布局上与以往朝代的陵园有何不同,2、,考古发现的最早建筑设计图是什么?(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陵园设计平面图,以及陵园景观设计平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明十三陵在平面布局上与以往朝代的陵园有何不同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考古发现的最早建筑设计图是什么?

《兆域图》。《兆域图》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陵园包括三座大墓、两座中墓的名称、大小以及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官垣的尺寸、距离。铜版上还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这段东周文字换成今天的白话,意思是陵园设计平面图:“中山王命令相邦(贝用)进行王、后陵园规划设计,并由有关官员测绘成图,营建时要依图样长宽大小施工,有违背者处死不赦,凡不执行命令者,治罪要株及子孙,设计图版一式两份,一份随陵入葬,另一份府库存档。”图版上有逃乏(兆法)字样,考古学家根据《周礼·春官》中所说“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兆域”一词典籍中意指“陵墓区”,故把这块铜板称为“兆域图”。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中华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传统框架体系以及它的杰出成就曾对世界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便创造了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艺术,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夏、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时代城市的兴起,在偃师二里头、尸乡沟、安阳小屯、黄陂盘龙城、歧山风雏、扶风召陈等地分别发现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包括夯土高台、殿堂、廊庑、城垣等建筑遗迹和大批建筑材料。东周时期列国都城纷起,从一些战国铜器花纹上看到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了台榭式的高台建筑,以上考古发现充分地显示出当时的营建水平,兆域图的发现为陵园设计平面图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科学工作者还通过对兆域图上平面的实测与文字记录的尺寸的换算,发现这份设计图采用了1:500的比例尺缩制而成。以往文献记载,使用比例尺绘制地图,以西晋裴秀为最早,中山国兆域图把缩尺制图的历史提早了6个世纪,这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发现的战国魏王陵墓群,其平面布局、陵上封土结构与平山陵墓基本相似,因此,学者们认为制作兆域图是当时列国通行的制度,是一种已经程式化、制度化的规划设计图,因而具有时代典型的意义。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有何特点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是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年代为战国时期。

1977年出于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因图面有“兆法”字样,又称“兆法图”。此铜版的出土,证明了周代帝王、诸侯有专职官员为之设计陵园,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铜版为长方形,其上用金银镶错出陵园平面图,包括三座大墓、两座小墓的名称、尺寸和中山王的一段诏令。铜版制作有误差,墓被盗时经火焚,略有变形,现长约94厘米,宽约48厘米,厚薄不一,一般厚约1厘米。图面上有“中宫垣”和“内宫垣”,内宫垣里为一“凸”形土台,台上设5座享堂,“王堂”(王墓的享堂)居中,“方二百尺”,两侧为同样大的“哀后堂”及“王后堂”,再两侧为“方百五十尺”的“夫人堂”及某堂。内宫垣的后部,开四门通向“宗宫”、“正奎宫”、“执旦宫”及“大将宫”。诏令铭文为:“王命为兆法阔狭大小之制,有事者官图之,进退法者死无赦,不行王命者殃连子孙。其一从,其一藏府。”据此可知,除这幅随葬的铜版外,当另有一幅由府库收藏。此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据图中所注尺寸,可推算出当时一步等于五尺,一尺为22厘米。

巍巍中山陵预习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陵园设计平面图,能从“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陵园设计平面图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陵园设计平面图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

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 1.主旨: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评论|5清风云紫 |四级采纳率8%擅长:暂未定制其他类似问题2009-04-18巍巍中山陵原文 752009-03-31巍巍中山陵练习 712008-04-06《巍巍中山陵》课后二题 2122008-03-31巍巍中山陵 402008-04-15巍巍中山陵说明顺序 51更多关于巍巍的中山陵句析的问题相关知识巍巍中山陵:阅读巍巍中山陵:导游词巍巍中山陵:练习巍巍中山陵:示意图2011-06-12巍巍中山陵 阅读答案 10分钟之内追加20分 162011-04-17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几分钟内有奖,急!!!!!!!!!!!!!!!!!!!!!!!!!!!... 662009-04-05巍巍中山陵课后练习和平面图 364其他4条回答2009-04-08 21:16milk_800|九级1.主旨: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评论|92009-04-09 11:39sunhx1995|四级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

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评论|42009-04-12 17:43浮翼の爱|二级呃…………

你真牛…………语文课怎么上的啊…………评论(1)|22009-04-20 20:19囧第三方|四级31 巍巍中山陵

选自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

刘叙杰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 000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①〔无梁殿〕内部全用圆拱支撑,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梁柱的殿宇。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趺(fū)〕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①〔奉安〕古称帝后安葬及神主迁。这里指孙中山灵柩的迁葬。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建筑的平面图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pt;font-family:仿宋_GB2312'1978年在平山县中山国出土陵园设计平面图的“兆域图”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科技与文书档案为一体的“金文档案”。铜版呈长方形陵园设计平面图,长94厘米,宽49厘米,厚1厘米。铜版正面系中山王 style="mso-spacerun: yes" 陵园平面规划图(属于科技档案)和国王的一段诏书(属于文书档案),图中标明了宫垣及坟茔的位置,建筑名称、大小尺寸。各线条和400多个文字均用金银丝嵌错而成。“兆域图”是研究陵园设计平面图我国古代量制的重要资料,由图所标尺寸与文字说明推算,当时的一步等于五尺,一尺等于22厘米。“兆域图”上所刻的国王诏书共43字,大意是:国王敕令相邦 style="mso-spacerun: yes" 按既定的长宽标准营建陵园,若有侵犯王陵者死不敕,不执行王命者罪连子孙。此图版共制两块,一块从葬,一块存于王府。由此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帝王、诸候设计陵园的专职官员已经出现。

据专家考证。“兆域图”铜版设计图,是迄今陵园设计平面图我国发现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实物,也是世界发现最早的铜质建筑设计图。从档案角度讲,它是我国最早的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为一体的“金文档案”。

秦始皇陵的布局结构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陵园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

以封土为核心,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垣四面设置高大的门阙,形制为三出阙的属天子之礼,是帝国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

宏伟壮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构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而这种形态,显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和都城格局。 整个陵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陵园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其次是内城。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再次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南、北两区目前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与内城相比,显然居于附属地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有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属于最次级边缘的地位。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它国君陵园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布局上体现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过去发现的魏国国君陵园,其中并列着3座大墓,中山国王陵园内也排列着5座大墓,秦始皇陵园内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而其它国君陵园的布局则显示了以国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点。这一区别正是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寝布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别于其它国君陵园。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半部。有学者认为这是按照“以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家围起于陵园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树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的。

三、陵室严密的防盗系统。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防盗机关,其中暗弩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 。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等。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剧毒,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应该也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西向东的格局。

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如何汉文在《赢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徙情况初探》所论,秦人是上古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附近一带 。他们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因而采用面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如吕振羽主张秦与周原属同一氏族,是由夏族发展而来的 。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无论“东方说”还是“西方说”,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陵园设计平面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陵园景观设计平面、陵园设计平面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