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钢结构设计

碳纤维设计图(碳纤维材质图片)

钢结构设计 3周前 ( 11-23 19:37 ) 6590 抢沙发
本文目录,1、,碳纤维的刚度,2、,汽车轻量化是发展趋势,你认为碳纤维会大量应用于汽车设计吗,3、,碳纤维坩埚的制造过程,4、,储氢瓶为什么要用碳纤维缠绕,弹性模量,也称为杨氏模量,通常用于预测或测量管或板的刚度,模量通常以msi(百万磅每平方英寸)或Gigaapascals为单位表示,模数越高,材料越硬(即,引起变形所需的应力越大),标准模量碳纤维标准模量碳纤维被认为是最普通和最具成本效益的纤维,这些纤维的纤维模量为33-36 msi,抗张强度为500-700 ksi中间模量碳纤维中间模量碳纤维的模量稍高,为43-47 msi,抗张强度为80
本文目录

碳纤维的刚度

弹性模量,也称为杨氏模量,通常用于预测或测量管或板的刚度。模量通常以msi(百万磅每平方英寸)或Gigaapascals为单位表示。模数越高,材料越硬(即,引起变形所需的应力越大)。标准模量碳纤维标准模量碳纤维被认为是最普通和最具成本效益的纤维。这些纤维的纤维模量为33-36 msi,抗张强度为500-700 ksi中间模量碳纤维中间模量碳纤维的模量稍高,为43-47 msi,抗张强度为800 -1000 ksi高模量碳纤维高模量碳纤维是通过专门的热处理工艺制成的,可提供高得多的msi值(约57 msi),但拉伸强度降低了640 ksi。这种纤维产生的部分要硬得多,但强度却不那么强。超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的刚度极高,值为110msi,但拉伸强度甚至进一步降低至425 ksi。通过在这些选项之间进行选择,工程师在设计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时最能够满足其刚度,强度和成本目标。

汽车轻量化是发展趋势,你认为碳纤维会大量应用于汽车设计吗

没有批量用于家用车,当然是因为成本问题。虽然说碳纤维表面上看是好像一块黑色的硬质塑料,但是价格比碳可是贵多了,普通家用车即便想用,也只能在某些零件、内饰上象征性地用一点。如果说把车架和车壳都用上碳纤维的,那一般都是豪车、超跑了。以法拉利、兰博基尼等一众超级跑车,为了追求轻量化,在车身上不计成本地大规模应用碳纤维组件,更让碳纤维材料成了奢华的代表。那么碳纤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下面,典典就来简要分析一下。物理特性碳纤维是一种高端材料,因为特殊的价值,国内外生产是受到控制的。它的优点很多,比如耐超高温、耐疲劳、耐腐蚀等等。但最为汽车行业看重的,还是它“外柔内刚”的特性。我们知道,汽车的自重越轻,才能跑得越快。而碳纤维是很轻的,重量只有同体积钢材的四分之一。以兰博基尼大牛为例,该车就是大量采用了碳纤维强化材料,车舱完全以碳纤维制造,承载结构采用单壳体设计,整车重量不到2吨。除了重量轻之外,碳纤维的另一个优点是强度很高,达到了普通钢材的9倍。应用又轻又强的碳纤维因为受限于民用车的成本,只能用到关键部件上,比如汽车传动轴、刹车片。大牛上用的碳纤维增强陶瓷刹车片,就是碳纤维与陶瓷制成的,这种碳纤维制动盘能够承受2500℃的高温,而且具有很优秀的制动稳定性,是理想的刹车片材料。民用市场碳纤维最开始是从赛车开始用的,由于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复杂,产量不高,所以民用量产车上,一般是提供某些碳纤维组件,比如排挡杆、空气套件等等。当然,某宝上也有碳纤维贴纸卖,不过娱乐一下就好,减重是不可能了。【典典小结】:碳纤维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尽管现在离亲民还有一段距离,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未来买菜车也可能是碳纤维的。恩,正是如此。

碳纤维坩埚的制造过程

碳纤维坩埚是一种用于高温熔炼和化学反应的特种陶瓷器皿。它由碳纤维和树脂组成,具有轻质、高强度、高耐腐蚀性、高温稳定性等特点。碳纤维坩埚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原材料: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碳纤维是一种由碳素组成的高强度纤维材料,通常是以捻合的形式制成,而环氧树脂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可用于粘接和固化碳纤维。制备坩埚模具: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出碳纤维坩埚的模具。碳纤维预处理:将碳纤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油污和杂质,以提高其表面质量和附着力。

储氢瓶为什么要用碳纤维缠绕

因为想使储罐有能耐高压,重量又轻。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而成的气瓶,相对于传统的钢结构压力容器自有它的优点, 既可以节约大量的钢材,还可以减轻气瓶的质量,还可以满足设计所需的强度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采用很薄的金属或者非金属作为内胆,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作为纤维层缠绕而成,因为碳纤维的比强度较高,可以使整个气瓶的质量大大减轻,而且可以提高压力气瓶的承载能力。相对于钢制压力容器来说,一旦出现裂纹等危险预警时就会发生扩展,终导致设备发生爆炸等事故,这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碳纤维气瓶抗爆性能更好。

碳纤维设计图碳纤维设计图(碳纤维材质图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