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以及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规程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一般规定?,3、,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装配式建筑滑动楼梯节点做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以及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规程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一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一般规定有哪些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下面中达咨询招投标老师为你解答以供参考。
1、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各类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及相关防火、防水、节能、隔声、抗震及安全防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同时应符合建筑工业化及绿色建筑的要求。
2、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应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采用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组合多样化的建筑形式。
3、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预制构配件的规格与类型、室内装修系统与设备管线系统等,应符合建造标准和建筑功能的需求,并适应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
4、对有抗震设计要求的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
5、装配整体式建筑宜采用土建与装修、设备一体化设计。同时将室内装修与设备安装的施工组织计划与主体结构施工计划有效结合,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以缩短施工周期。
6、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完整,预制构件的加工图纸应全面准确反映预制构件的规格、类型、加工尺寸、连接形式、预埋设备管线种类与定位尺寸。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与连接设计原则?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和连接设计原则?
1、装配式结构应重视构件连接节点的选型和设计。连接节点的选型和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满足耐久性要求。并通过合理的连接节点与构造,保证构件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性和延性,以及良好的抗风、抗震和抗偶然荷载的能力,并避免结构体系出现连续倒塌。
2、应根据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及抗震等级选择适当的节点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重要且复杂的节点与连接的受力性能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符合相应规定。
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连接应同时满足使用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在保证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应力求连接构造简单,传力直接,受力明确;所有构件承受的荷载和作用,应有可靠的传向基础的连续的传递路径。
4、承重结构中节点和连接的承载能力和延性不宜低于同类现浇结构,亦不宜低于预制构件本身,应满足“强剪弱弯,更强节点”设计理念。
5、宜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及施工方法,使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之间或者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节点或接缝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不低于现浇结构,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装配式结构。
当节点连接构造不能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型混凝土结构时,应根据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节点和连接的特点采取合理准确的计算模型,并应考虑连接和节点刚度对结构内力分布和整体刚度的影响。
6、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应满足建筑物理性能的功能要求。预制外墙及其连接部位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和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必要时,应通过相关的试验。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下面中达咨询招投标老师为你解答以供参考。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及地方标准的规定。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采用模数化、标准化、集成化的设计方法,践行“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将建筑的各种构配件、部品和构造连接技术实行模块化组合与标准化设计,建立合理、可靠、可行的建筑技术通用体系,实现建筑的装配化建造。
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部品之间模数协调以实现建筑与部品的模块化设计。各类模块在模数协调原则下做到一体化。采用标准化设计,将建筑部品部件模块按功能属性组合成标准单元,部品部件之间采用标准化接口,形成多层级的功能模块组合系统。采用集成化设计,将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进行集约整合。可提高建筑功能品质、质量精度及效率效益,做到一次性建造完成,达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求。
Ø 模数化设计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模数化设计,是以基本构成单元或功能空间为模块采用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的方法,实现建筑主体结构、建筑内装修以及部品部件等相互间的尺寸协调。模数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的规定。
利用模数协调原则整合开间、进深尺寸,通过对基本空间模块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建筑平面。建筑的平面设计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2nM、3nM(n为自然数),做到构件部品设计、生产和安装等环节的尺寸协调。
建筑层高、门窗洞口高度的确定涉及到预制构件及部品的规格尺寸,应在立面设计中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保证建设过程中满足部件生产与便于安装等要求。
建筑部件及连接节点采用模数协调的方法确定设计尺寸,使所有的部件部品成为一个整体,构造节点的模数协调,可以实现部件和连接节点的标准化,提高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梁、柱、墙等部件的截面尺寸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构造节点和部件的接口尺寸宜采用分模数数列nM/2、nM/5、nM/10。
建筑设计的尺寸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和界面定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部件的水平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部件的竖向定位和部品的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
Ø 标准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是采用模数化、模块化及系列化的设计方法,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将建筑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配件、建筑部品及设备管线等尽可能满足重复率高、规格少、组合多的要求。建筑的基本单元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按照功能要求进行多样化组合,建立多层级的建筑组合模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单体。
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厨房模块、卫浴模块、居室模块、阳台模块等基本单元模块进行组合成套型单元模块,将套型模块、廊道模块、核心筒模块再组合成标准层模块,以此类推,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模块化建筑。
各模块内部与外部组合的核心是标准化设计,只有模块接口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模块之间的协调与契合,达到建筑各模块组合的装配化。
Ø 集成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关键在于集成化,不等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传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模式下进行装配化施工就是装配式建筑,真正意义的装配式建造只有将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和内装部品等前置集成为完整的体系,才能体现装配式建筑的整体优势,实现提高质量、减少人工、减少浪费、增加效益的目的。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应进行前期整体策划,以统筹规划设计、构件部品生产、施工建造和运营维护全过程,考虑到各环节相应的客观条件和技术问题,在技术设计之前确定技术标准和方案选型。在技术设计阶段应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一体化设计,充分将各专业的技术系统相协调,避免施工时序交叉出现的技术矛盾。技术设计阶段应考虑与后续预制构件、设备、部品的技术衔接,保证在施工环节的顺利对接,对于预制构件来说,其集成的技术越多,后续的施工环节越容易,这是预制构件发展的方向。
装配式建筑系统性集成包括建筑主体结构的系统与技术集成、围护结构的系统及技术集成、设备及管线的系统及技术集成以及建筑内装修的系统及技术集成。建筑主体结构系统可以集成建筑结构技术、构件拆分与连接技术、施工与安装技术等,并将设备、内装专业所需要的前置预留条件均集成到建筑构件中;围护结构系统应将建筑外观与围护性能相结合,考虑外窗、遮阳、空调隔板等与预制外墙板的组合,可集成承重、保温和外装饰等技术;设备及管线系统可以应用管线系统的集约化技术与设备能效技术,保证系统的集成高效;建筑内装修系统应采用集成化的干法施工技术,可以采用结构体与装修体相分离的CSI住宅建筑体系,做到安装快捷、无损维修、优质环保。
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应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是提高装配式建筑品质和效益的关键,而全专业、全过程的技术前置是集成化设计的核心。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平面设计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基础上考虑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建造的要求,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建筑平面应进行标准化、定型化设计,建立标准化部件模块、功能模块与空间模块,实现模块多组合应用,提高基本模块、构件和部品重复使用率,有利提升建筑品质、提高建造效率及控制建设成本。
(1) 总平面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满足国家规范及建设标准。在前期策划与总体设计阶段,应对项目定位、技术路线、成本控制、效率目标等作出明确要求。对项目所在区域的构件生产能力、施工装配能力、现场运输与吊装条件等进行充分考虑,各专业应协同配合,结合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条件和工程经济性,安排好装配式建筑结构实施的技术路线、实施部位及规模。在进行现场总体施工方案的制定时,充分考虑构件运输通道、吊装及预制构件临时堆场的设置。
考虑到装配式建筑建造的特殊性,总平面设计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
(1)外部运输条件:预制构件运输从构件生产地到施工现场塔吊所覆盖的临时停放区,整个运输过程的道路宽度、荷载、转弯半径、净高等满足通行条件。如交通条件受限,应统筹考虑设置其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他临时通道、出入口或道路临时加固等措施,或改变预制构件的空间尺寸、规格、重量等,以保证预制构件的顺畅到达。
(2)内部空间场地:大部分预制构件运至现场,经短时间存放或立即进行吊装,存放场地的大小、位置安排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和秩序。在总平面设计时,应综合施工顺序、塔吊半径、塔吊运力等,对构件存放场地作合理设置,应尽量避开施工开挖区域。
(3)内部安装动线:预制构件安装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各施工工序的有效衔接相比传统的施工建造方式要求更高,总平面设计要结合施工组织与构件安装动线进行统筹考虑。一般情况要求总平面设计为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过程中构件的运输、堆放、吊装预留足够的空间,在不具备临时堆场的情况下,应尽早结合施工组织,为塔吊和施工预留好现场条件。
(2) 建筑平面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设计除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求外,应考虑有利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的要求。建筑平面设计需要整体设计的思想,平面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的使用尺寸,还应考虑建筑全寿命期的空间适应性,让建筑空间适应使用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建筑平面设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求。
Ø 大空间结构形式
大空间结构形式设计有利于减少预制构件的数量和种类,提高生产和施工效率,减少人工,节省造价。设计要尽量按一个结构空间来设计公共建筑单元空间或住宅的套型空间。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合理设计结构预制构配件与部品的尺寸,考虑预制构配件与部品的定位尺寸既要满足平面功能的需要,又应符合模数协调的原则。
室内空间的划分应尽量采用轻质隔墙。可以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轻质条板、家具式分隔墙等轻质隔墙灵活分隔空间。轻质隔墙可以利用其空腔进行设备管线设置,方便维修和改造,节约空间,形成一体化隔墙系统,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Ø 平面形状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平面形状、体型及构件的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平面形状、建筑形体的设计应重视其规则性对结构安全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宜选用以结构单元空间为功能模块的大空间平面布局,合理布置柱、墙及核心筒位置,公共交通空间宜集约布置,竖向管线宜集中设置管井,满足使用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中对平面布置有如下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长宽比(L/B)宜按表3.1采用;
(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l/Bmax、l/b宜按表采用;
(4)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平面设计中应将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上、下连续,结构竖向布置均匀、合理,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应符合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Ø 标准化设计的方法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平面设计应采用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设计方法,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建筑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配件、建筑部品及设备管线等尽可能满足重复率高、规格少、组合多的要求。
平面设计中的开间与进深尺寸应采用统一模数尺寸系列,并尽可能优化出利于组合的尺寸规格。建筑单元、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重复使用率是项目标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同一项目中对相对复杂或规格较多的构件,同一类型的构件一般控制在三个规格左右并占总数量的加大比重,可控制并体现标准化程度。对于规格简单的构件用一个规格构件数量控制。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中评分规则对标准化设计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公共建筑的基本单元主要是指标准的结构空间。居住建筑则是以套型为基本单元进行设计,套型单元的设计通常采用模块化组合的方法。对于部品组合要求较高的功能模块空间,如住宅厨房和卫生间,平面布置应紧凑合理。应按净模尺寸设计,满足集成式厨房和卫生间的设备设施及装修要求。建筑的基本单元、构件、建筑部品重复使用率高、规格少、组合多的要求也决定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了装配式建筑必须采用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设计方法。
Ø 住宅模块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应以基本单元或基本套型为模块进行组合设计。在装配式住宅的平面设计中,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优化后的套型模块与核心筒模块进行多样化的平面组合。
套型模块可分解成若干独立的、相互联系的功能模块,对不同模块设定不同的功能,以便更好地解决复杂、大型的功能问题。模块应具有“接口、功能、逻辑、状态”等属性。其中接口、功能与状态反应模块的外部属性,逻辑反应模块的内部属性。模块应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套型模块应进行精细化设计,考虑系列化要求,同系列套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及衍生关系,并预留统一的接口。
住宅套型模块由起居室、卧室、门厅、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功能模块组成。应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提供适宜的空间尺度控制,并用大空间加以固化。
套型模块的设计,可由标准模块和可变模块组成。在对套型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大的结构空间满足多个并联度高的功能空间的要求,通过设计集成与灵活布置功能模块的方法,建立标准模块(如起居室+卧室的组合等)。可变模块为补充模块,平面尺寸相对自由,可根据项目需求定制,便于调整尺寸进行多样化组合(厨房+门厅的组合等)。可变模块与标准模块组合成完整的套型模块。
(1)起居室模块:按照套型的定位,满足居住者日常起居、娱乐、会客等功能要求,注意控制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和位置,保证墙面的完整性,便于各功能区的布置。
(2)卧室模块:按功能使用要求分为双人卧室、单人卧室及卧室与起居合并的三种类型。卧室与起居合二为一时,应不低于起居室的标准,满足符合睡眠的功能,适当考虑空间布局的多样性。
(3)餐厅模块:包含独立餐厅及客厅就餐区域。当厨房面积不足时,不具备冰箱放置的空间时,在餐厅或兼餐厅的客厅内要增加冰箱摆放的空间,餐桌旁设置餐具柜等,摆放微波炉等厨用电器。
(4)门厅模块:包括收纳、整理妆容及装饰等功能,可根据一般生活习惯对各功能合理布局,结合收纳部品进行精细化设计。
(5)厨房模块:包括洗涤、操作、烹饪、收纳、冰箱、电器等功能及设施,应根据套型定位合理布置。厨房中的管道井应集中布置并预留检修口。厨房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标准,优选适宜的尺寸数列进行以室内完成面控制的模数协调设计,设计标准化的厨房模块,满足功能要求并实现工厂化生产及现场的干法施工。装配式住宅设计应优选整体式厨房。
(6)卫生间模块:包括如厕、洗涤、盥洗、洗浴、洗衣、收纳等功能,应根据套型定位及一般使用频率和生活习惯进行合理布局。卫生间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的标准,设计标准化的卫生间模块,满足功能要求并实现工厂化生产及现场的干法施工,优先选用同层排水的整体式卫生间。
核心筒模块的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及规范要求,其模块主要由楼梯间、电梯井、前室、公共廊道、候梯厅、设备管道井、加压送风井等各功能分模块组成,应合理确定各分模块的空间尺寸以及相互间的合理布局,应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标准化设计,满足使用要求、规范要求、经济性要求,核心筒模块设计应考虑以下要求。
(1)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从使用的安全性和交通的便捷性出发,考虑舒适性和经济性,合理布局各功能模块。
(2)电梯的设置是核心筒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数量、规格、组合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和品质。
(3)楼梯的设计应满足疏散要求,合理设置楼梯的位置与数量,最大程度节约公共交通面积,提高使用率。楼梯应实现标准化设计,方便后期进行工厂化预制与装配化施工。
(4)前室、候梯厅、公共廊道等关系到使用的舒适度,前室和候梯厅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5)设备管井应考虑机电设备管线的集中布置,合理布置节约面积,同时预留检修空间。功能安排上应考虑强弱电设备管井不共用、强电不与水暖管井相邻、排烟井尽量设置在角部,公共卫生间与开水间尽可能靠近水管井等要求。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与剖面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立面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方法,通过模数协调,依据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特点及平面组合设计实现建筑立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效果。
依据装配式建筑建造的要求,最大限度考虑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并尽量减少立面预制构件的规格种类。立面设计应利用标准化构件的重复、旋转、对称等多种方法组合,以及外墙肌理及色彩的变化,可展现出多种设计逻辑和造型风格,实现建筑立面既有规律性的统一,又有韵律性的个性变化。
(1)立面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立面是标准化预制构件和构配件立面形式装配后的集成与统一。立面设计应根据技术策划的要求最大限度考虑采用预制构件,并依据“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尽量减少立面预制构件的规格种类。
建筑立面应规整,外墙宜无凸凹,立面开洞统一,减少装饰构件,尽量避免复杂的外墙构件。居住建筑的基本套型或公共建筑的基本单元在满足项目要求的配置比例前提下尽量统一。通过标准单元的简单复制、有序组合达到高重复率的标准层组合方式,实现立面外墙构件的标准化和类型的最少化。建筑立面呈现整齐划一、简洁精致、富有装配式建筑特点的韵律效果。
图3.4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
建筑竖向尺寸应符合模数化要求,层高、门窗洞口、立面分格等尺寸应尽可能协调统一。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计要求。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件,宜采用预留副框或预埋等方式与墙体可靠连接,外窗宜采用合理的遮阳一体化技术,建筑的围护结构、阳台、空调板等配套构件宜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产品。
(2)建筑高度及层高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选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可建造的最大建筑高度不同。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参见结构设计部分。
装配式建筑的层高要求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相同,应根据不同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的需求来确定,应满足专用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层高、净高的规定。
影响建筑层高的因素包括建筑使用要求的净高尺寸、梁板的厚度、吊顶的高度等。如采用SI体系设计的楼地面高度与传统地面高度相比是不同的。传统楼地面做法是将电气管线、弱电布线等预留预埋敷设在叠合楼板的现浇层内,设备管线敷设在地面的建筑垫层内,如给水管、暖气管、太阳能管线等的预留预埋;SI体系设计采用的建筑结构体与建筑内装体、设备管线相分离的方式,取消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了结构体楼板和墙体中的管线预留预埋,而采用与吊顶、架空地板和轻质双层墙体结合进行管线明装的安装方式。
建筑专业层高设计应与结构、机电及室内装修专业协同一体化设计,配合确定梁的高度及楼板的厚度,合理布置吊顶内的机电管线、避免交叉,尽量减少空间占用,合理确定建筑的层高和净高,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a)建筑传统做法(b) 装配式建筑SI内装体系做法
图3.5 装配式建筑SI内装体系的层高设计比较
(3)外墙立面分格与装饰材料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立面分格应与构件组合的接缝相协调,做到建筑效果和结构合理性的统一。
装配式建筑要充分考虑预制构件工厂的生产条件,结合结构现浇节点及外挂墙板的受力点位,选用合适的建筑装饰材料,合理设计立面划分,确定外墙的墙板组合模式。立面构成要素宜具有一定的建筑功能,如外墙、阳台、空调板、栏杆等,避免大量装饰性构件,尤其是与建筑不同寿命的装饰性构件,影响建筑使用的可持续性,不利于节材节能。
预制外挂墙板通常分为整板和条板。整板大小通常为一个开间的长度尺寸,高度通常为一个层高的尺寸。条板通常分为横向板、竖向板等,也可设计成非矩形板或非平面板,在现场拼装成整体。采用预制外挂墙板的立面分格应结合门窗洞口、阳台、空调板及装饰构件等按设计要求进行划分,预制女儿墙板宜采用与下部墙板结构相同的分块方式和节点做法。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外墙饰面材料选择及施工应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考虑经济性原则及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预制外墙板饰面在构件厂一体完成,其质量、效果、耐久性都要大大优于现场作业,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外饰面应采用耐久、不易污染、易维护的材料,可更好地保持建筑的设计风格、视觉效果和人居环境的绿色健康,减少建筑全寿命期内的材料更新替换和维护成本,减少现场施工带来的有害物质排放、粉尘及噪音等问题。外墙表面可选择混凝土、耐候性涂料、面砖和石材等。预制混凝土外墙可处理成彩色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露骨料混凝土及表面带图案装饰的拓模混凝土等。不同的表面肌理和色彩可满足立面效果设计的多样化要求,涂料饰面整体感强、装饰性好、施工简单、维修方便,较为经济;面砖饰面、石材饰面坚固耐用,具备很好的耐久性和质感,且易于维护。在生产过程中饰面材料与外墙板采用反打工艺一次制作成型,减少现场工序,保证质量,提高饰面材料的使用寿命。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装配式建筑滑动楼梯节点做法?
装配式建筑中的滑动楼梯,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思想,设计中我们把楼梯设计成滑动支座,保证地震时,楼梯与主体结构之间有足够的变形空间,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楼梯的破坏,确保地震时逃生通道的畅通。
与传统现浇整体楼梯相比,滑动楼梯不是靠楼梯自身的结构刚度来抵抗地震的破坏,是一种既经济又先进的设计理念。特别是08年汶川地震之后,滑动楼梯更是国家规范、图集推广的一种标准做法,而装配式预制楼梯恰恰能完美的实现这一设计理念。
装配式预制楼梯能充分发挥工厂制造的优势,解决现场楼梯支模困难和混凝土浇捣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
且楼梯现场安装速度快,减轻现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特别是住宅建筑中,标准层较多,楼梯的模具可以通用,预制楼梯是最能体现建筑工业化特点的一个构件产品。
好的设计理念,要在项目实例中得以呈现,必须落实到图纸设计细节当中,特别是节点设计和构造要求上。下面我们将基于国标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针对预制楼梯的节点做法,进行如下探讨:
国标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中第41页高端支承固定铰支座。
“固定铰支座”节点的设计要点如下:
1、平台梁与预制梯段之间宽度应≥30mm,主要是对于两跑楼梯,一个梯段高端支承与另一梯段低端支承位于同一个水平标高,此时作为低端平台地震位移量约为30mm,这样能确保两个构件支承在平台梁挑耳同一水平位置,确保构件模具的通用。图集要求最小30mm,间隙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设防烈度、建筑层高等具体情况而定。
2、图中挑耳厚度h,不应小于楼板厚度,属于构造要求,且应保证楼梯荷载作用下,挑耳的抗剪与抗弯承载力满足设计的要求。
3、预埋螺杆(钢筋)到预制楼梯端部的距离不小于5d(d为螺杆(钢筋)直径),是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6版)9.7.4条“抗剪钢筋离端部不应小于3d以及45mm”的要求。
4、螺杆(钢筋)锚入下端梯梁挑耳≥9d,且螺杆末端设置钢筋锚固板,是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6版)第9.7.4条“受剪力和受压直锚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钢筋直径”的要求,考虑到楼梯梯梁下建筑净高的要求,一般采用弯锚或机械锚固的方式。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6版)第8.3.3条内容,采用弯锚或机械锚固措施,锚固长度可取基本锚固长度lab的60%,故抗剪螺杆直锚长度为0.6x15d=9d。
5、螺杆(钢筋)直径设计:地震时,楼梯受到的水平地震力由接触面摩擦以及螺杆(钢筋)销栓抗剪作用共同承担,若设计把接触面的摩擦力作为安全储备,地震水平剪力全部由螺杆(钢筋)承担,对楼梯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一般8度性能目标为D,7度性能目标为C,楼梯为地震时候逃生通道,定义为“关键构件”)。
假设8度抗震设防,预制楼梯的重量4.8吨,取楼梯重力荷载代表值5.0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5.1.4条中“表5.1.4-1”和第5.2.1条,罕遇地震下楼梯受到地震力标准值为: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10第3.11.1条表3.11.1,性能目标为C级和D级时,预估的罕遇地震下性能水准分别为4和5。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10第3.11.3条4款和5款:性能水准4和性能水准5,在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对于“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均宜符合式(3.11.3-2)的规定:
截面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7.2.1条C级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3.4.1条“表3.4.1-4”,C级螺杆的抗剪强度设计值,两个螺杆抗剪强度承载力标准值为:
(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大于设计值,此处螺栓的抗剪承载力标准值直接取设计值28kN,设计更安全)
若不采用C级螺杆,选用HRB400钢筋,其钢筋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建议取值为,取值,可参见《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国标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中第41页“低端支承滑动铰支座”:
“滑动铰支座”节点的设计要点如下:
1、δ为预制楼板与梯梁之间留缝宽度,保证大震情况,楼梯的位移变形量可以释放。例如层高为3000mm的框架结构建筑,滑动楼梯的留缝宽度为:
其中为楼梯梯段高度(层高3000mm,两跑楼梯梯段高度为1500mm);为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6版)第5.5.5条“表5.5.5弹塑性位移角限值”(框架结构的为)。
2、楼梯挑耳的长度:且≥200mm,保证大震情况时楼梯不滑落。
3、空腔的高度大于10d,保证地震时楼梯能释放位移。节点中且空腔的直径,若取值50mm,那容许楼梯自由滑动的变形量应该只有,如前面所述,若大震作用下楼梯位移变形量,可能由于螺杆的阻碍不能完全释放大震情况下楼梯位移量,形成不了滑动支座。是否空腔直径,取值,会更加科学合理些,还有待商榷和实验的论证。
4、滑动铰支座在接触面必须设置“隔离层”如油毡,以便地震时候楼梯能产生滑移,若未设置“隔离层”,一般平台梁挑耳与水泥砂浆之间水平摩擦系数约为0.4,甚至更大(相关系数可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6.7.5条中标“表6.7.5.5-2”),因构件之间摩擦导致不能滑动变形,将违背设计的初衷,关于这一点工程师在设计交底一定要重点说明,严格按照图纸节点要求设置隔离层,避免现场出错。从以往的工程案例中,往往出现这种错误,有点甚至连预留变形空间位置全部用水泥砂浆填满,导致现场施工与设计理念完全违背。
5、高端支承“固定”铰支座,梯板预留孔洞要用强度不小于40MPa灌浆料填实,而低端支承“滑动”铰支座,必须保留空腔。对于不同的梯段,同一个标高位置既有高端平台与又有低端平台(对于DT2(梯段二)5.890标高是低端平台,对于DT1(梯段一)5.890标高是高端平台)。楼梯吊装完成,进行灌浆的时候,同一水平标高位置有4个孔,现场工人往往分不清楚,四个孔均用灌浆料灌满。导致低端滑动变形的目的实现不了,与设计图纸相违背,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6、为了减少楼梯施工现场的难度和错误,建议把固定铰支座均设在楼梯的同一个标高;把滑动支座设置楼梯的另一端,且“滑动”支座端不再设置螺杆。一般建筑楼梯的四周均有结构和围护构件,楼梯在地震时不可能坠落。对于人流密集的重要性建筑,可以考虑大震时,楼梯对周边结构构件的碰撞的影响,其结构设计可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6版)第3.6.2条1款以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10第3.12.6条进行防倒塌设计。
采用如下节点大样,此节点制作简单,现场施工简单,不容易出差,最容满足设计滑动支座的要求。为了保证工厂预制楼梯共用同一套模具,避免工厂预留洞口错误,工厂制造的时候仍可在每边预留两个孔洞,现场楼梯吊装前,把滑动端预留孔洞提前用砂浆封堵即可。
综上所述,好的设计理念要由精细的节点设计和构造来保障,设计师要做好图纸交底,对一些重点,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说明清楚,让工厂工人和现场施工人员明白图纸的设计意图,清楚滑动楼梯受力原理。只有设计、工厂制造、现场施工紧密配合,按图施工,把控重点和难点,才能把好的设计理念贯彻和执行于实际项目当中。
以上装配式建筑滑动楼梯节点做法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装配式建筑滑动楼梯节点做法”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中达咨询行业栏目。“一点建设通,中标很轻松”。查询建筑企业信息,请登陆中达咨询、建设通或关注中达咨询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装配式常识
1.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 筑,如图1-1所示。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 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 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 筑,如图1-1所示。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 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 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 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柱的施工有哪些要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柱的施工有:(1) 根据预制柱平面各轴的控制线和柱框线校核预埋套管 位置的偏移情况,做好记录。
(2) 检查预制柱进场的尺寸、规格,混凝土的强度是否符 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检查柱上预留套管及预留钢筋是否满足图纸要求,套管内是否有杂物;同时做好记录,并与现场预留套 管的检查记录进行核对,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吊装。 (3) 吊装前在柱四角放置金属垫块,以利于预制柱的垂直度校正,按照设计标高,结合柱子长度对偏差进行确认。
用经 纬仪控制垂直度,若有少许偏差运用千斤顶等进行调整。(4) 柱初步就位时应将预制柱钢筋与下层预制柱的预留钢 筋初步试对,无问题后准备进行固定。
(5) 预制柱接头连接。预制柱接头连接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技术。
1) 柱脚四周采用坐浆材料封边,形成密闭灌浆腔,保证 在最大灌浆压力下密封有效。2) 如所有连接接头的灌浆口都未被封堵,当灌浆口漏出 浆液时,应立即用胶塞进行封堵牢固;如排浆孔事先封堵胶塞,摘除其上的封堵胶塞,直至所有灌浆孔都流出浆液并已封 堵后,等待排浆孔出浆。
3) —个灌浆单元只能从一个灌浆口注人,不得同时从多 个灌浆口注浆。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构件的养护应注意哪些问题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构件的养护应注意:(1) 预制构件浇筑完毕后应进行养护,可根据预制构件的 特点选择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加养护剂或加热养护方式。
(2) 加热养护制度应通过试验确定,宜在常温下预养护 2-6h,升、降温度不应超过20°C/h,最高温度不宜超过 70°C,预制构件脱模时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不宜超 过 25°C。 (3) 夹芯保温外墙板采取加热养护时,养护温度不宜大于 50°C,以防止保温材料变形造成对构件的破坏。
(4) 预制构件脱模后可继续养护,养护可采用水养、洒 水、覆盖和喷涂养护剂等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式。(5) 水养和洒水养护的养护用水不应使用回收水,水中养 护应避免预制构件与养护池水有过大的温差,洒水养护次数以能保持构件处于润湿状态为度,且不宜采用不加覆盖仅靠构件 表面洒水的养护方式。
(6) 当不具备水养或洒水养护条件或当日平均温度低于 5°C时,可采用涂刷养护剂方式;养护剂不得影响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面的结合强度。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构件的吊装应符合哪些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构件的吊装应符合如下规定:(1) 吊装使用的起重机设备应按施工方案配置到位,并经检验验收合格。
(2) 预制构件吊装前,应根据构件的特征、重量、形状等 选择合适的吊装方式和配套的吊具。(3) 吊装用钢丝绳、吊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应经检验合 格,并在额定范围内使用。
(4) 吊装作业前应先进行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正式 作业。(5) 吊装施工的吊索与预制构件水平夹度不宜小于60°, 不应小于45°并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预制构件重心在竖 直方向重合。
(6) 竖向预制构件起吊点不应少于2个,预制楼板起吊点 不应少于4个,跨度大于6m的预制楼板起吊点不宜少于 8个。(7) 预制构件在吊运过程中应保持平衡、稳定,吊具受力 应均衡。
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梁的施工要点有哪些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预制梁的施工要点有:(1) 测出柱顶与梁底标高误差,在柱上弹出梁边控制线。
(2) 在构件上标明每个构件所属的吊装顺序和编号,便于 吊装工人辨认。(3) 梁底支撑采用立杆支撑+可调顶托+ 100mmX 100mm木方,预制梁的标高通过支撑体系的顶丝来调节。
(4) 梁起吊时,用吊索钩住扁担梁的吊环,吊索应有足够 的长度以保证吊索和扁担梁之间的角度不小于60°。(5) 当梁初步就位后,借助柱头上的梁定位线将梁精确校 正,在调平的同时将下部可调支撑上紧,这时方可松去吊钩。
(6) 主梁吊装结束后,根据柱上已放出的梁边和梁端控 制线,检查主梁上的次梁缺口位置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需做相应处理后方可吊装次梁,梁在吊装过程中要按柱对称 吊装。 (7) 预制梁板柱接头连接。
键槽混凝土浇筑前应将键槽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并提前 24h浇水湿润。键槽钢筋绑扎时,为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键槽预留U 形开口箍,待梁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在键槽上安装U形开口 箍与原预留U形开口箍双面焊接(C?为钢筋直径)。
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识中混凝土连接有什么要求
混凝土连接主要是指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
为加强预制部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预制部件与后浇混 凝土的结合面要设置相应的粗糙面和抗剪键槽。(1) 粗糙面处理。
粗糖面处理即通过外力使预制部件与后 浇混凝土结合处变得粗糙、露出碎石等骨料。 通常有3种方 法:人工凿毛法、机械凿毛法、缓凝水冲法。
1) 人工凿毛法:是指工人使用铁锤和凿子剔除预制部件 结合面的表皮,露出碎石骨料,增加结合面的黏结粗糙度。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操作。
缺点是费工费时、效率低。2) 机械凿毛法:使用专门的小型凿岩机配置梅花平头钻, 剔除结合面混凝土的表皮,增加结合面的黏结粗糙度。
此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机械小巧易于操作。缺点是操作人员的作 业环境差,粉尘污染。
3) 缓凝水冲法:是混凝土结合面粗糙度处理的一种新工 艺,是指在部品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将含有缓凝剂的浆液涂刷在模板壁上。浇筑混凝土后,利用已浸润缓凝剂的表面混凝土 与内部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差,用高压水冲洗未凝固的表层混凝土,冲掉表面浮浆,露出骨料,形成粗糙的表面。
此方法的优 点是成本低、效果佳、功效高且易于操作。(2) 键槽设置。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预制梁、预制柱及预 制剪力墙断面需设置抗剪键槽。键槽的设置尺寸和位置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及规范要求。
关于装配式设计规范最新版和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规程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