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学校设计,以及学校设计说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中小学建筑设计有哪些一般规定,2、,吴奋奋 | 学校建筑设计:从教育开始,3、,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反映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4、,如何设计好的学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学校设计,以及学校设计说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小学建筑设计有哪些一般规定
1.各类中小学校建设应确定班额人数学校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完全小学应为每班45人,非完全小学应为每班30人;
(2)完全中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应为每班50人;
(3)九年制学校中1年级~6年级应与完全小学相同,7年级~9年级应与初级中学相同。
2.中小学校建设应为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和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3.接受残疾生源学校设计的中小学校,除应符合本规范学校设计的规定外,还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的有关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4.校园内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及供热等基础设施应与中小学校主体建筑同步建设,并宜先行施工。
5.中小学校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规定,并应与校园应急策略相结合。安全设计应包括校园内防火、防灾、安防设施、通行安全、餐饮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设计。
6.由当地政府确定为避难疏散场所的学校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7.多个学校校址集中或组成学区时,各校宜合建可共用的建筑和场地。分设多个校址的学校可依教学及其他条件的需要,分散设置或在适中的校园内集中建设可共用的建筑和场地。
8.中小学校建设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宜按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
9.在改建、扩建项目中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设施及建筑。
10.中小学校设计应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及传统相适应。
11.环境设计、建筑的造型及装饰设计应朴素、安全、实用。
吴奋奋 | 学校建筑设计:从教育开始
学校建筑不是装载师生的“教育容器”,而是教学空间、知识展示空间、信息传递空间,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01阻碍我国学校建筑设计的思想根源:“视学校建筑为‘教育容器’”
记者(下文简称记):吴院长,您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您对话。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基于任务、主题、资源的小组合作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早已出现。部分学校开始尝试教育空间的重建以满足这些新需求,但任何新的尝试都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充分了解和对未来的清晰判断基础之上。能介绍一下您了解到的情况吗?
吴奋奋(下文简称吴):好的。我认为,当下,中国中小学校建筑是作为“教育容器”加以设计、建造的。这是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全面落后于“世界三大学校建筑高地”的设计思想根源。
我说的“三大高地”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这也是我们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中同”)十多年来对世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性结论之一。
被视作容器的学校建筑设计追求什么呢?一是追求容量足够大,二是追求外表足够靓。过去水乡造渡船不就是这两个追求吗?
容量的大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甲方(指筹钱建学校的单位)之间是在相互攀比的。你150亩10万方建一所60个班的重点中学,我就300亩20万方建一所120个班的重点中学。如果容量相等或相近,就比外观,看谁的外立面更漂亮,甚至比外立面用什么材料。我有一次去一个省会城市考察新学校建筑,陪同参观者不无骄傲地说:“我们这个项目主楼外立面是石材干挂的,而他们(指邻省省会)的最好学校也只能用陶土板。”
将学校建筑视作“教育容器”,是学校建筑演进的一段必经之路。国外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走在这段路上。七八十年代是个过渡期,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进入“世界三大学校建筑高地”新的路段,不再把学校建筑理解为“教育容器”,而是视其为“教育装备”。作为“容器”的渡船自然以能装下多少人和多少货论高低,容量相近就比谁的外观更漂亮了。作为“装备”的军舰呢?比什么或者说首先比什么?
我们是继续把学校建筑当渡船,还是认真想一想,是不是也该把它当军舰了。
02学校建筑长什么样,关系最密切的人:家长、学生、任课老师,都没有投票权
记:在您看来,造成我国学校建筑设计思想停滞不前的原因有哪些?
吴:我没有能力讲清楚到底有哪些原因,但我肯定这跟“人口多”没有必然关系,和“经济落后”的关系也不大。
依我的个人经历,现行的建筑方案选择制度是重要的原因。决定一类建筑最终形态的,是这类建筑的选择者。学校建筑设计方案应该由学校建筑的使用者来选择。但实际上只有甲方和评审方有选择权。不是家长先觉得学校造得不错,孩子看了也喜欢,他们才来报名读书的;任课教师也不是因为觉得这所学校有我满意的教室供我工作才选择到这里上班的。学校建筑长什么样,关系最密切的人:家长、学生、任课老师,事实上都没有投票权。
记:投票权握在了谁手里?
吴:替代他们做主的,向来是评审专家和甲方领导,最近,还有微信朋友圈。
03学校建筑师,要懂些教育学
记:您在前面多次提到学校建筑的真正使用者并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那么,请问在您参与或主持的设计项目中,会尝试去改变这种“非正常现象”吗?您是怎么做的?
吴:当制度没有赋予师生话语权,我们又改变不了制度时,我的办法是让师生“分享”我的话语权。我去聆听,就是让师生说话。
和大多数建筑师一样,我在设计构思阶段会多次与师生座谈。记得做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时,我在建筑总平面基本定稿的情况下,仅仅为了调整各学科教室在分层平面中的具体位置,就与该校管理层谈了八天八夜。
我做评委时,很想先征询项目学校师生的意见,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规则不允许。
记:不同主体、不同个人的诉求肯定存在差异。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除了面对面沟通,您一般还会采用什么方式听到他们想说又未说的心里话?
吴:在聆听师生声音方面,我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途径还有两条。
一是教育学。
教育学特别是我擅长的教学论是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听教育学说话,就等于听千万个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集体“发声”。比起开座谈会,教育学对学校建筑的要求和解释更全面、更理论,也更系统。
举个例子,一间普通教室,应该设计成多宽多深?如果同样是使用面积67平方米,应该设计成9.6米×7.5米的长方形,还是8.4米×8.4米的正方形?
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偏好。绝大多数建筑师会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或习惯,设计成长方形,少数出于追求个性,设计成正方形,个别为增加采光面,设计成六边形。但建筑师如果学点教育学,教育学就会告诉他:教育技术发展史表明,用不了多久,这所学校会实行班额24人左右的“小班”,紧接着,学校会摒弃“秧田式”座位。67平方米的长方形教室将难以满足师生即将面临的课堂教学对教室空间的要求。
我最近设计的标准教室(普通教室的升级版)几乎都是使用面积90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也不是六边形。这不是我个人的偏好,是我听取了教育学的声音。
二是向先行者学习。
15年前,我第一次参与设计一所小学时专门拜访了几位顶尖的小学任课教师,其中小学数学教师是朱乐平先生。他告诉我,中国学生学数学都是靠动笔(演算),美国、德国学生学数学不但动笔,还辅以动手(操作)。我回去查德国和美国的普通教室设计图,果然发现大多数普通教室(他们称标准教室)除了给每一位学生配课桌(供阅读兼书写)外,每间教室另配一两张像茶水台一样的操作台。(其实之前我多次查阅过这些图,但没带着“动不动手”这个问题去查,我的眼睛就会对操作台视而不见。)从那以后,我设计的标准教室里都配有操作台。
10年以后,也就是5年前,我做室内设计的克拉玛依第一中学落成,每一间标准教室都有操作台。有一次在教室里遇见一位刚从北京十一学校进修回疆的老师,我们之间发生这么一段对话:
“请问您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台?”
“这是操作台。第一代学校这里叫普通教室,普通教室只为学生提供阅读台和书写台,就是课桌。如果学生需要动手,必须到专用教室去。你们学校是第二代学校,这里是标准教室,除了课桌,还有操作台。”
“我是物理老师,我在这里上物理课,是不是也可以用它来做物理演示实验?”
“可以。”
“你是特意让台面悬挑出来一点的吗?”
“是的。”
“为什么只悬挑3厘米左右?”
“觉得这样比较合适吧。有问题吗?”
“对我们物理课来说,一半左右的演示实验是力学实验。力学实验经常要用到F夹,F夹像乒乓球网架那样夹在面板上。你这儿的悬挑不够深,要6厘米以上F夹才容易稳定。”
“啊?还有这道理啊!太感谢你了!我们马上改进。可惜你们学校改不了了。”
回到办公室,立即查看10年来的一直当作操作台范本的那几张美国学校图片。操作台面板的悬挑果然有8厘米左右。显然,我的美国同行比我更早听到了更专、更细的专任教师意见。
从此,操作台面板厚度20~40毫米,悬挑60~80毫米成为我出图的所有操作台面板的尺度。
我深知,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位校长,在长期的设计或管理实践中,只要用心,都能总结出学校建筑的十几个或二三十个特征来。但单靠个人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满足师生对教育装备的需求,不但需要源源不断地听取各学科一线教师和各年级学生的意见,还要有人能不断地把师生成千上万个细节要求图纸化、系统化。
04新学校建筑,应该是“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
记:您起初提到“世界三大学校建筑高地”视学校建筑为“教育装备”。在您看来,这也会是我国中小学校建筑的发展方向吗?
吴:是的。如果继续将学校视作“教育容器”,我们必定只关心学校建筑的数量(面积)和外表(外立面)。就算有的学校项目开始做室内设计,也只是把关注点从外表延伸到“内表”(室内装饰的视觉效果)。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建筑上表现为一个个够大够漂亮的建筑取代不够大不够漂亮的建筑还有它的合理性的话,那么,今后30年,如果继续出现一个个更大更漂亮的“教育新容器”,那就是误入歧途。
我所积累的学校建筑资讯和我对世界各地特别是对欧美学校的见闻,让我相信,将学校建筑视作“教育容器”之后,有一种认知的进步,那就是将学校建筑视作“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
记:考虑到我们的读者主要是教育者,最后想请您结合一个细部设计案例,谈一谈作为“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的学校建筑具体该怎样设计和实现。谢谢。
吴:这是我非常乐意与教育同仁们分享的问题,但同时是我非常害怕要我说明白或写清楚的问题。因为谈建筑时,你得允许我拿出笔来画,或者调出几幅图来说明。
建筑问题,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只要他看得懂图,他们脑子里呈现的建筑也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人,如果看同一段描述建筑的文字,就算他完全看懂这段文字,他们脑子里呈现的建筑是不一样的。
我再试试吧。下面以学校走廊(包括连廊)的设计为例。
当学校有了N个功能空间而且师生经常需要从一个空间转场去另几个空间的时候,建筑师通常用走廊把它们联系起来。走廊的定义就是“有顶的过道,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交通功能是走廊的原始功能。
当学校建筑被当作“教育容器”时,走廊只是交通空间。我们的中小学的走廊绝大部分是“阳台型”的,为什么?因为阳台的建筑面积算一半,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设计成室内型的走廊只能有2米宽的话,设计成阳台型就可以有4米宽。这就是走廊交通功能最大化。
当建筑师把学校建筑视作“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时,走廊就不再只有交通功能。我们可以赋予走廊更多的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
如果说只有人流的走廊是教育容器,那么,有人流又有信息流的走廊就是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了。大家知道,绝大部分轻装备(如电脑)是不适合放置在室外的,所以走廊一旦设计成敞廊就很难有信息流了。作为教育轻装备平台的走廊必须是室内型的。
高密一中的走廊被我设计成室内型的中廊,不等宽。中廊净宽只有2.8米,你可以理解为两条1.4米的室内型单廊并在一起用。走廊不等宽,局部放大,是为了形成走廊上的“港湾”。我如果追求走廊的交通功能最大化,就不会这么设计。我是在追求走廊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把高密一中的走廊设计成室内型走廊,还是为了让走廊空间的物理环境能够与教室的物理环境相似,让走廊特别是港湾部位具有与教室相同的信息展示和陈设条件。
高密一中的室内设计也是我做的。通过室内教育专业设计环节,走廊的墙面和教室一样安装有软木板(供学生张贴)、书写板和立体实物展示架,港湾部位有图书、电脑和大屏幕,还陈设了用来“滞留”学生、促成信息交换的地毯、椅子、凳子、沙发。
总之,高密一中的走廊是兼具交通功能的第二教室、第二图书馆和第二信息中心。这样的走廊,不但有人流,还有信息流,不但有交通功能,还有交流功能。
需要做一点点说明的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让一条走廊兼具交通功能和学习功能,至少需要绘制100个节点图才能做得到。
关于这个建筑设计碎片,我不知道自己讲清楚没有。但我的心愿很想表达清楚:比起现存的老校建筑,每一座新设计的中小学建筑,不仅更新更大(这很容易做到),不仅更漂亮更环保(这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不仅更富文化含义更有亮点说法(这是每个校长的追求),不仅空间更丰富更有“场所感”更“天人合一”(这是一部分前卫建筑师的追求),它一定得是更先进更强大更有效率的新一代教育装备。
这样才能让年轻一代学生和老师能用与我做学生当教师不同的技术方式和效率读书、教书,就像我们当年坐着绿皮火车来省城读大学,而他们今天坐高铁过来一样有差距。
记:您曾说,一流学校建筑的标准是“现代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贴切的体现”。在此,我们也希望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能突破现存条件的制约与创作瓶颈,达到一流的学校建筑标准,迈向下一个新路段。感谢您接受访谈。
后 记:在学校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情形是:懂教育的不懂设计,懂设计的不懂教育。像吴奋奋先生这样深刻又紧密地将建筑设计与教育研究关联在一起的人并不多。他凭自身学识和技术在竞争中立足,并始终保持对建筑和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反思警醒。
和他交流,我得以了解他为拉近学校建筑与教育二者间关系而作的不倦思考和孜孜探寻。他说,他感谢这个时代,让他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做该做想做的事情。
一笔一画地勾勒,一沙一石地构筑。
未来课程研究院由未来课程智库与深圳好课乐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面向中小学小提供校园学习空间设计与建设服务,是中国极少的既懂空间设计又懂教育的民间智库。三年来,我们以“有深度、有创新、有速度”要求自己,让校园空间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充分融合,成功为50多所学校进行校园学习空间设计与建设。
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反映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
学校不仅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可以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学校应继续推广学校文化,并让更多人了解学校。在推广校园文化时,课堂文化墙非常有效,学生可以了解学校的座右铭文化,了解学校的运作能力。怎样发挥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
在创建学校礼堂的文化墙时,您需要一个慷慨的文化墙,反映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
学校走廊文化墙的创建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强大的知识学习环境,使学生接触文明氛围,并提供渗透知识。
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这里是一些学校的圣门明远大厅文化墙制作案例。因为每所学校都有学校座右铭文化,所以文化墙不一样。
学校走廊文化墙是小学生的教室,结合了古老的设计风格,充满活力的天蓝色和橙色。主要的生产目标是告知学生古代知识。墙的设计内容适合学生。有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课后文化知识。
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这种文化生产采用深红色和亮黄色的设计风格来展示学校的风格,并利用中国山水画和古代崇拜来突出学校的文化氛围。
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建立学校文化障碍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教育环境,使学校氛围更加优雅。
学校走廊的文化墙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当的教育环境和低年级学生易懂的材料壁画。房子的内部通常由环保染料,学校运动墙制成,其主要功能是:
1.色彩鲜艳,学校体育文化文化设计,价格低廉
2.可以用水稀释,
3.快干。在掉落笔之后,可以在几分钟内干燥颜料。在油画完成后,学校场地不必等待几个月。
4.颜色丰富,重而新鲜。无论它如何混合,都没有"脏"或"灰"的感觉。着色层不会引起吸油和污染。
学校墙面文化设计制作-灵活的手绘装饰
手绘墙面装饰风格和图案可以根据墙壁和家具的形状而改变,并且可以随时更改(例如,在餐厅经常改变餐点的风格使餐厅感兴趣)。乳胶漆盖可以修复旧墙并绘制另一种图案。)手绘墙比砂岩雕塑更新鲜,更亮。建筑面积小,校园的墙壁涂漆,未来不存在施工质量问题。价格比雕塑和油画便宜得多。
如何设计好的学校?
从三个方面分享学校设计我国学校设计基本情况:
1 我国学校设计面临的基本问题
2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校设计,应该如何认识未来的学校教育空间
3 当设计一所好的学校的时候学校设计,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思维,更好服务学校设计
这是几张教室图样。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学堂我们很熟悉,左边近100年前的学校教室布局与教育模式在如今依旧没有大的变化。除了今天教室里面引入现代化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等一些设备之外,一百年前和如今的教室相比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事实上,如今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包括背后技术
支撑条件已经发生很多变化。但为何课堂布局,或者是教学空间却没有很大的变化。难道学校不需要改变吗?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变化的?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个人觉得有很多原因导致今天国内学校没有很大变化。相比国外学校,特别是二战之后,如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学校建筑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月前在北京我参加了一次学校建设会议,一些来自国外发达地区的学者分享给我学校设计他们国家学校空间设计的时候的一些思考,很明显感觉到其学校设计他国家的教育空间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学校设计非常强调一栋建筑体内部的平面布局以及每一个空间的具体教学功能。而国内的建筑事实就是,聚焦点都在建筑立面、总体布局上。个人认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这种差异的背后,可能还包括一种支撑的理论基础。这种现象可能跟中国设计界,教育界、学校基建界等等很多不同层面的人的观念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个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群体性的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如果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对比,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理念不同和差异,也可以看到国内外之间存在的距离。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人为因素导致学校建设不合理
今天国内学校建设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个人认为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场地问题。很大比例的学校在规划选址时的场地条件是不适合建设学校的。例如将学校建在地震断裂带上,建在毒场地上,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右边的图片是某地的一所初中,所在区域有一个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在规划时当地即规划了相关企业也规划了相关学校。但在学校建成连年后,这个经济开发区引入了两家污染企业。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过12个小时就需要进行一次废气排放,这些气体都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直接导致这所学校在废气排放阶段无法正常教学。
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一些其他问题。如指标设定不科学。
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幼儿园的设计,幼儿园是12个班,土地面积并不大。那么政府给定的相关指标比如容积率要求不大于1.0,建筑密度要求不大于25%,绿地的要求不少于35%,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我根据班级规模进行测算,发现一个很苛刻的情况就是这样一个幼儿园,要死死扣住25%的建筑密度这个指标,然后把这个幼儿园建成四层才能够达成相关建筑指标要求。
而在国内建筑规范里规定,幼儿园要求建造高度不超过3层,那四层空间如何利用?显然不能够作为普通教室使用,只能来做一些辅助用房,但辅助用房在平面布局在上面这张图中是很不合理的,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我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幼儿园设计是否可以引入新的设计结构,像loft结构来解决这种困难,这种结构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相同建筑高度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建筑面积不足的问题,因为在loft上面可以解决老师办公空间的问题。但是,采用这种结构后,15米的建筑高度设计3层loft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是16m就比较好解决了。但是当地规划局规定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5米。
对于学校的用地,也没有很好的落实一个关键政策:教育优先发展。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教育优先发展一说,教育发展要置于经济宏观发展的前面,包括教育相关投入优先保障,经济区规划包括城市规划要优先考虑学校规划等等.但实际情况是中小学用地往往是一些边角的用地居多,很少把最好的土地让步给教育用。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学校选址上可能有很多不合理的问题。
投入不到位或投入不足以及外部评选的问题我国绝大多数的公建学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对学校的投资量基本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对于学校面积的框定,然后根据框定的基数,乘基本建设经费标准(每平方米1600或者1800),作为学校的总投资量。
这种方法存在两个问题。1:面积规定太死,对于学校空间灵活性,建筑用地或者建筑余地问题考虑不到位。2:每平方米单位造价规定较死,很多学校建筑要做的很好,不单单是毛坯房的设计和经费问题,还有学校文化和室内设计,但往往由于经费不足而搁置。所以总投资量可能普遍存在不足。
我也经常被邀请,作为评标专家去帮助甲方进行学校设计评标,自己也参加过学校的一些邀标设计。在这些体验过程中,可以经常看到,有时甲方邀请的一些评标专家在评学校建筑设计时往往伪专家比较多,所谓伪专家,就是他有一些建筑学背景但是在学校设计领域往往懂的不太多,这样一些专家在评学校建筑时往往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对建筑的理解,导致最终评选结果往往存在一些差距。
评标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真正的使用方,比如学校,老师很少能够参与到评标的过程中去,导致甲方或者使用方的一些实际使用需求往往在评标方案里不能够得到很合理的表达。
在学校设计中,更大的问题是国内设计能力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在学校设计中比较大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学校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并不简单。表现为教学需求如何在空间中得到合理的表达。丘吉尔有一句话: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我们。有一些学校设计很好,能够很好的反映教育的功能,对于教学促进影响是很大的。但问题是目前对于学校空间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与推动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到位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是不到位的,设计师对于学校空间,教育空间,教学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从比较简单或者比较简约的一种基本认知,可能觉得,目前国内教育界、学校设计界缺乏很好的沟通,这种缺失使得学校在设计上出现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师设计师对于学校建筑应该如何设计,从他们的角度探讨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只是从加强教育事业,从教育的观点来结合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待学校建设问题,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通过学校设计,将建筑学力量和教育学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对这个问题进行很好的交流和对话,这样未来国内学校设计可能会设计的更好一些。从国外比较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个人看过不少国外文献,当去阅读国外对于学校建设的一些理论时会猛然发现,国外很多理论学者并不是来自建筑设计学院也不是做建筑设计的,很多是来自教育学、建筑学,但在国内,这些真的很少。
以美国为例,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这里很多教育学教授在研究学校设计。而国内无论师范类还是综合类院校,很少有学者来关注这个问题。目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从教育界跨学科探讨建筑问题的力量不够壮大,理论基础还是不够坚实。
就国内目前状况,我们如何设计好的学校?
任何一个学校如果很用心的做学校设计,那它的背后一定有很多观念,很多需求是通过空间设计来表达的。我们建筑一个怎样的学校,不仅反映实际具备怎样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反映秉承着怎样的教育观。设计的核心应该在整合当代技术的前提下,表达怎样的学校教学理念以及未来想要打造学习空间。一所学校的设计就是在构建这所学校独特的教育学问题。
一个月前,我遇到一位日本教授:长泽悟。他曾经在国内出版过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校建筑领域的专著。他和我分享了一个观点,建筑立在土地上面,而建设学校,是将学校立在观念上面。
我个人非常认同。其他的很多建筑,如住宅、商业区、写字楼,它只需要把建筑立在土地上面,把建筑面积做出来,很多设施、功能可以在以后进行陆续的优化。但是学校建设却不是。学校从一开始设计时就有特殊需求,需要做很多的提前统筹规划,背后涉及很多观念,如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课程观念,教学技术观念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校确实是建立在观念上面的。
把教育观念立在学校建设之上时,就牵扯出又一个问题:在进行学校建设时究竟需要怎样的观念。每个学校的观念都有差异,但在宏观层面上又有一些共性的认同。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观点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的课堂传播昨天的知识是否能解决明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值得去研究。我们的孩子真的可以用昨天的知识去解决明天的问题吗?个人认为,明天的问题还是要未来的技术去解决。未来一代要用还未发现的技术去解决即将发生的问题。对于未来孩子而言,未来是不确定的,是充满挑战的,对于现在学生,重心并不是在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来讲,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在学习空间的规划建设上,应该从怎样更好进行知识的灌输与传播,转变到怎样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怎样用合理的空间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有四个重新认识分享给大家。
重新认识学生。
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的学习更多是重体验,重交流,依赖网络这样的特征,这些的特征对于背后的教育理论,教育空间,包括教育基础设施与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重新认识教师。
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灌输者、传播者、主导者,但实际上,未来教师的角色,是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学者做了一项研究。未来2030年老师的角色究竟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提出在指导学生这个维度上,从目前20%到30%左右的比重,提高到73%。从老师传统的传授知识的维度上,要从今天的80%下降到19%。这方面老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更多从一个教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导师。
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对于老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慢慢从教的怎么样转变为究竟帮助学生学的怎么样。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意味着课堂的主题慢慢还给学生。老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在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可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这个世界,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这就导致学习资源如课堂设置、桌椅布置等等一系列的空间规划产生很大差异
重新认识学习。
很多设计师认为学校空间除了普通教室外就是实验室、图书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学习方式。实际上并非如此。如今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软实力,注重沟通合作与创造性思维。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如基于小组的,基于资源的,基于主题,基于项目的,这些都对学习空间提出新的需求,这些在学校早期的空间规划时都是需要被考虑的。
重新认识学校。
学校空间是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以及混合空间包括对话交流中间整合在一起,不是单独的一种类型,以往将学校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后勤生活区,如今从学习空间的角度,如何构造学习空间的搭配打造以适应不同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美丽学校建设的全新思维学校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情,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杂的问题。学校空间在打造上需要越来越关注更多学科领域的问题,需要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就此我提出几个问题很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学校设计有了设计规划后,是否应该马上找设计师。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而因该思考,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我们要怎样去建构属于这所学校的空间,需要更多的去思考这所学校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定位,独特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的交流,前期的教育学思维,教育理念,定位等等就显得很重要。在学校设计时,进行设计规划、立项前,学校的理念,需求究竟是什么,在甲方下建筑任务书之前,需要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对学校空间设计提出新的需求。我在进行杭州一所中学进行设计时,前期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探讨这所学校的理念,得出这个学校需要一个STEM空间。在设计完成时,也确实打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场所。这所学校大概明年9月完成,虽然在学校设计规划时用地很紧张,但还是拿出5000平方来打造这样一个STEM空间,规划各种各样STEM的教育、交流空间,对未来学校建设和规划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未来学生能力的培养、跨学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一种设计手法和理念,在任何一所学校进行设计前期对学校进行一些研究和概念设计,越来越多的得到各地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项目推进。
学校设计仅仅指建筑设计吗?
学校设计很复杂,不仅仅指建筑设计,包括前期的概念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校园文化设计,弱电智能的专项设计,也许后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设计,但目前学校设计已经不单单是指建筑设计了。
比较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局和甲方在学校设计时依旧停留在建筑设计,他们需要去改变一下传统的观念,更多关注室内、校园文化与弱电智能设计,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打造更好的校园建设解决方案。
规范很重要,是我们进行设计时的导引,但在实际设计时又带来很多限制。如今如何看待规范并超越规范,变成大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如何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思维上也要从基于标准的思维转向基于需求的思维。在学校空间规划设计上,如果可以对打造的空间从需求的角度,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校园理念的角度进行合理解释,这样就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需求支撑,设计也就变得合理。而如今很多学校空间,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很合理的解释。
怎样更大范围的创新设计
未来设计师要重视对教育技术、教育家具与装备的研究,例如具有小组合作功能的课桌椅,更有利于师生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壁毯式主题墙,以壁毯为例,具有更好的展示性、吸音性、美观性及方便性等诸多优点。
关于学校设计和学校设计说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