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砌体结构加固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成本对比分析。介绍了常用的加固技术,包括外包钢、碳纤维布和钢筋网等。通过对比不同加固方法的成本,发现外包钢加固法成本较高,但效果显著;而碳纤维布加固法成本较低,但效果相对较差。提出了在具体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的建议。
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具体做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做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固方法及其具体做法:
1. 外加砼柱加固
- 具体做法:
- 在墙体交接处外加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固。
- 砼柱应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或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连接。
- 外加柱必须有相应的基础。
- 外加柱与圈梁或钢拉杆连成闭合系统,内墙圈梁用墙或梁两侧的钢拉杆代替。
- 外加柱钢筋的下端通过植筋锚固在原来的墙下条形基础内,上端锚固于屋面圈梁,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一起整浇,以保证有可靠连接。
2. 面层或夹板墙加固
- 具体做法:
- 在墙体一侧或两侧采用碳纤维面层、水泥砂浆面层、钢丝网+聚合物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 对已开裂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砂浆饱满度差或强度等级过低的墙体可用满墙灌浆加固。
- 外部粘钢加固法:用胶粘剂把钢板粘贴在墙体开裂部分的加固方法,常用的胶粘剂以环氧树脂为主。
3. 拆砌式增设
- 具体做法:
- 对强度过低的原墙体可拆除重砌,或增设抗震墙。
- 墙体厚度应不小于240mm,墙下面做基础,墙顶要用细石混凝土与大梁顶紧,并与原纵墙妥善拉结。
- 增设抗震墙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特别对于原建筑的抗震墙较少,抗震墙间距超过抗震鉴定标准要求时更为合适。
4. 修补和灌浆
- 具体做法:
- 对已开裂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砂浆饱满度差或强度等级过低的墙体可用满墙灌浆加固。
-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当砖墙的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或配有钢筋网片的水泥砂浆抹面层进行加固。
5. 增设圈梁
- 具体做法:
- 当圈梁设置偏少不符合抗震要求时应再增设圈梁。
- 外墙圈梁一般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
- 当纵、横墙连接较差时,可用钢拉杆、锚杆或外加壁柱和外加圈梁的方法。
6. 楼面、屋盖梁支承长度不足
- 具体做法:
- 楼面、屋盖梁支承长度不足时,可增设托梁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
7. 防扭转效应
- 具体做法:
- 为防止扭转,应优先在薄弱部位增砌砖墙或现浇混凝土墙。
- 对易倒塌部位,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加固措施,如承重窗间墙太窄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面层、夹板墙加固。
- 当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时,需采取锚接措施。
8. 预应力加固法
- 具体做法:
- 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水平拉杆、下撑式拉杆和组合式拉杆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
- 预应力能够减少或减缓后加杆件的应力滞后现象,使后加杆件有效地参加工作。
- 预应力产生的负弯矩可以减少部分荷载弯矩,减少墙体的外倾量,缩小墙体的裂缝宽度,甚至可以完全闭合墙体中的裂缝。
9. 加大截面加固法
- 具体做法:
- 主要用于砌体承载能力不足,但砌体尚未压裂,或仅有轻微裂缝,且要求扩大截面面积的情况。
- 一般的独立砖柱、砖壁柱、窗间墙和其他承重墙的承载能力不足时,均可采用此法加固。
10.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
- 具体做法:
这些加固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评估来决定。在实施加固工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确保加固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砌体结构加固后的维护要点
砌体结构加固成本对比分析
砌体结构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砌体结构加固案例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