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档案馆,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负责保存和研究北京地区历史、文化及档案资料的官方机构。它成立于1959年,旨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并作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的重要场所。馆内藏品丰富多样,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件和物品,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档案馆还承担着对外展示和交流的任务,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北京市档案馆简介
北京市档案馆是一个省级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承担着北京市国家档案资源的收集、保管、利用的重要职责。它是全市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电子档案备份管理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
历史沿革
北京市档案馆的新馆于2014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10月主体结构验收完成并获北京市结构长城金杯奖,2018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完工,2019年6月9日正式开馆。
地理位置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31号,地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北与中央商务区为邻,与天安门直线距离为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馆藏特色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丰富,数量庞大,特色鲜明。截至2022年底,馆藏档案279.4万卷(册)件,排架长度20.2公里,历史跨度长达近500年。馆藏档案有三大特色:一是98万卷(册)民国档案齐全完整,记录了民国时期北京(平)发展演变和社会变迁;二是保存有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档案,馆藏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是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存留最完整、最齐全、最系统的奥运档案;三是重大活动、重要事件档案量大质优,如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国庆、党庆、疫情防控等重要档案均已接收进馆。
服务功能
北京市档案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了解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简化优化查档利用流程,开展民生档案跨地区跨馆际跨部门的查询利用,第一时间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依托馆藏档案,相继出版了《证据--日本侵华暴行调查档案全编(京津冀卷)》《北平解放》《五四运动档案史料选编》《中国共产党北京(平)党组织活动纪实》丛书等编研成果,为开展党史、国史、军史等学术研究和“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先后推出了“档案见证北京”“播火--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中国档案珍品展”“我们的奥运”“首都城市建设十年映像”等八大主题展览,社会反响热烈,成为在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公众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截至到2008年年底,已经有近80万条记录以及180万页档案原文可以在网上检索、阅览,已数字化纸制档案88余万卷,共计2700余万页,约占馆藏纸制档案的47.43%,完成了全部声像档案的数字化。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市档案馆的简介资料。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访问北京市档案馆的官方网站或亲自前往参观。
北京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内容
北京档案馆奥运档案特色介绍
北京档案馆数字化档案在线查询
北京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