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档案馆,作为北京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各类历史文献资料。馆藏丰富多样,包括古籍、手稿、档案等,涵盖了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这些珍贵资料不仅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公众了解和研究北京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北京市档案馆还积极开展档案整理、数字化等工作,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档案馆简介概况
基本信息
北京市档案馆是省级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承担着北京市国家档案资源的收集、保管、利用的重要职责。它是全市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电子档案备份管理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
新馆概况
- 位置: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
- 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 内部设计:按照"五位一体"功能定位科学布局,集接收征集、保管保护、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 设施配备:档案库区安装有防磁、消毒灭菌及风淋等设备,配备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新馆设置展厅7个,总使用面积达8176平方米,两个具有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和1376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大厅。
历史沿革
北京市档案馆成立于1986年,最初作为地方综合性档案馆,行政隶属海淀区人民政府,并与海淀区档案局合署办公。1994年晋升为北京市一级档案馆,1997年被海淀区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成为北京市首家通过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的国家一级档案馆。
主要职能与服务
收集保管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丰富,数量庞大,特色鲜明。截至2022年底,馆藏档案279.4万卷(册)件,排架长度20.2公里,历史跨度长达近500年。馆藏档案有三大特色:一是98万卷(册)民国档案齐全完整;二是保存有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档案;三是重大活动、重要事件档案量大质优。
利用服务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简化优化查档利用流程,开展民生档案跨地区跨馆际跨部门的查询利用,第一时间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教育基地功能
北京市档案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推出了多个主题展览,如"档案见证北京"、"播火--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等,成为在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公众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他相关信息
城市建设档案馆
隶属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要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全市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城市建设档案,并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
外交部档案馆
属部门档案馆,负责收集并永久管理外交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对部内、部属各单位和我驻外使领馆、团、处,驻香港、澳门公署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海淀区档案馆
建立于1986年,行政隶属海淀区人民政府,与海淀区档案局合署办公。2020年1月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综上所述,北京市档案馆不仅在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积极履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
北京档案馆特色档案介绍
北京档案馆参观指南
北京档案馆数字化成果展示
北京档案馆历史沿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