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加固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和增大截面加固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外包钢加固法施工方便,但成本较高;粘钢加固法施工简便,但耐久性较差;碳纤维加固法则具有耐腐蚀、抗疲劳等优点,但成本较高。在选择加固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混凝土构件常用的加固方法
在建筑加固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加固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混凝土构件加固方法:
1. 增大截面法
- 原理:通过增加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来提高其承载能力。
- 适用范围: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加固。
- 优点: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 缺点: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会有所减少。
- 具体要求:
- 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不应小于60mm。
- 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
- 当截面受拉区一侧加固时,应设置U形筋,并应焊在原箍筋上,单面(双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10倍(5倍)。
- 当用混凝土围套加固时,应设置环形箍筋或加锚式箍筋。
- 当受构造条件限制而采用植筋方式埋设U形时,应采用锚固型结构胶种植。
- 新增纵向钢筋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2. 置换混凝土法
- 原理:通过局部更换强度不足或有严重缺陷的混凝土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
- 适用范围: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 优点: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
- 缺点: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
- 具体要求:
- 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不应小于60mm。
- 置换长度应按混凝土强度和缺陷的检测及验算结果确定,但对非全长置换的情况,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的长度。
- 应采取措施保证置换混凝土的协同工作。
3. 外包型钢法
- 原理:通过在混凝土构件外部包裹型钢来提高其承载能力。
- 适用范围: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 优点: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
- 缺点: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高温场所。
- 具体要求:
- 加固用型钢两端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 沿梁、柱轴线方向应采用缀板与角钢焊接,缀板间距不应大于20倍单根角钢截面的最小回转半径,且不应大于500mm;在节点区,其间距应加密。
- 加固排架柱时,应将加固的角钢与原柱顶部的承压钢板相互焊接。
- 外粘角钢加固梁、柱的施工,应将原构件截面的棱角打磨成圆角。
-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胶不受焊接高温影响,外粘型钢的角钢端部600mm范围胶度控制在3mm~5mm。
4. 粘贴钢板法
- 原理:通过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来提高其承载能力。
- 适用范围: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 优点: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
- 缺点: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
- 具体要求:
- 粘钢加固的钢板宽度不应大于100mm。
- 采用手工涂胶和压力注胶粘贴的钢板厚度分别不应大于5mm和10mm。
- 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加固时,均应在钢板的端部、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对梁设置U形钢箍板;对板应设置横向钢压条进行锚固。
- 被加固梁粘贴的纵向受力钢板,应延伸至支座边缘,并设置U形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