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钢结构设计

经纬装潢店(承重墙加固一般多少钱)

钢结构设计 2周前 ( 12-26 15:26 ) 7875 抢沙发
本文目录

经纬装潢店

经纬城市绿洲三期观澜泓郡是在上海宝山区域内不错的项目,项目的整体体量较大,并且还有不错的学区和商业配套经纬装潢店(承重墙加固一般多少钱) 钢结构钢结构螺旋楼梯设计

求八年级上地理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一、中国疆域与人口
  (1)、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大洋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由五带划分看,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两国.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纬度相差约50度,相距5500千米;最东端与最西端经度相差约62度,相距5000千米,我国陆上疆界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海上疆界长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南是曾母暗沙,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北纬度相差49度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西是帕米尔高原,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③东部濒临的四海一洋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省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台湾海峡属东海.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两个内海.东海有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洲、市)乡(民族乡、镇).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云、桂、粤、台.
  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位置最西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简称是新.位置最北、最东的是黑龙江省,简称黑.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简称琼.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豫).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云南省(云或滇),省会是昆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邻省最多(8个).四周临海或海峡的省是台湾和海南,其简称是台和琼.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97.7.1. ;澳门特别行政区,收回的时间是1999.12.20.
  三、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的人口2005年1月6日为止,我国人口为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其简称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江苏省,简称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地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此线西北面积57%,人口仅占6%,此线东东南人口面积占43%,人口占96%.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东南多,西北少.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壮族、彝族、土家族、满族、苗族.
  2、民族分布: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最广,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
  (1)、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的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①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山区森林、草地、旅游、矿产等资源丰富,不利影响:耕地资源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不利于农产品等山区资源外运.
  2、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的特征的有利影响是: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使我国的江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内陆地区的大开发.第三,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往往建在高一级阶梯与低一级阶梯交界处,这是因为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利资源丰富.
  3、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掌握:课本
  4、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山地占1/3,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2/3
  5、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我国被称为“日光城”的地方是拉萨.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状态.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北,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号称“紫色盆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鱼米之乡”之称.
  二、中国的气候
  1、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海拔高度高而造成的.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
  2、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的空间分部的规律是南多北少.根据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我国四类干温地区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东多西少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的10%.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我国的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4、秦岭准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界线.
  5、我国重要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
  6、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界线东南受夏季风的影响,属季风区,界线西北夏季风很难到达,属非季风区,全年都较干旱.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降水类型是锋面雨.
  7、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大体相同,气候和景观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后者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深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8、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三、中国的河流
  1、我国河流大多数分布在东部的外流区内.这里河流多且长,夏季易形成汛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河流易结冰,普遍有结冰期.我国水量最大河是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是珠江,含沙量最多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河是黑龙江.我国的一条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2、我国东部外流河汛期变化的规律是:自北向南汛期越来越长.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中的天是巴颜喀拉山,海是渤海.凌汛出现在黄河的上、下游河段.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
  4、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入河,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变慢,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严重.
  6、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加固堤防,也是根治黄河的重要手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7、长江是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全国的1/2.其水能主要蕴藏在上游河段.从玉树到宜宾流经横断山区,河水落差极大,长江流经重庆,江水深切巫山形成水流湍急的三峡.现在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即位于此.
  8、长江是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自宜宾以下四季通航.为发挥长江的航运价值,治理了“九曲回肠”的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滩多流急的川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疏浚了航道,加强了港口的建设.
  9、长江上中游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旧孟津.
  10、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13、我国最长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14、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具有“塞上米粮川”美称的是河套平原.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15、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边的汉江.

唐朝王审知是什么人

谢邀!

在福建的历史上,有两位统治较久、影响深远的王,一位是先秦及汉初时的闽越王无诸,另一位就是本题所说的五代十国时的闽王王审知。前者被尊奉为“开闽始祖”,后者被尊称为“开闽尊王”或“开闽圣王”。

“开闽尊王”——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这一年唐朝发生了武宁军乱。

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创建者。

史籍及小说《闽都别记》均有记载,王审知相貌雄伟,长躯紫面,常骑白马,军中称他为“白马三郎”,民众尊其为“白马将军大王公”。王审知出身贫苦,却是一个喜读书、有勇略、有抱负的人。《王审知墓志》记载王审知:

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助焉。

王氏兄弟随农民起义军入闽,反客为主,占据泉州。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强盗群起。中和年间,安徽寿州崛起一支以屠户王绪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河南,占领光州,攻陷固始。王绪听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勇猛有才,便召到军中,让王潮担任军校。由此,王氏三兄弟加入王绪的农民军,并随之南下转战福建,连克汀州、漳州等地。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人不满。王氏兄弟乘机发动兵变,众将奉王潮为帅。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王潮于光启二年(886年)率兵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氏三兄弟进据泉州后,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

王审知攻打福州,统一全闽,王潮主政福建,王审知副之。

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审知趁福州内乱之际攻打福州。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攻下福州,后全闽得统一。朝廷遂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三年(896年),唐廷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王审知继位,获封闽王,选贤任能,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兴盛文教,王泽悠悠,贲于千秋。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卒,王审知继位。唐廷任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郡王。唐亡,后梁立,王审知向后梁献表纳贡。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封为闽王。

王审知在位二十九年间,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发展贸易,扩建闽都,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而且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因对福建发展贡献卓著,王审知被尊称为“开闽尊王”或“开闽圣王”。

王氏开闽,正好一个甲子六十年。在闽台民间流传着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和民谣,说的就是王潮以光启二年丙午拜泉州剌史,至开运三年丙午南唐灭王氏一这段王氏开闽历史(午年为马年,与民谣相合)。前十一年(886-897年),从王潮就任泉州剌史到担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是王氏兄弟进入福建到统一福建、鼎建闽国的筑基时期。中间二十九年(897-925年),王审知继位,主政福建,并于909年受封闽王,正式开国。其后二十年(926-945年),王审知后代骨肉相残,内斗不休,妄自称帝,最终为南唐所灭。

闽国的兴盛发展主要体现于王审知在位期间。王审知作为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创建者,继承其兄之未竟事业,荜路蓝缕,艰辛创业,内兴邦国,外安睦邻,发展经济,弘扬文化,为闽国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显赫功绩。而此时,中原各地战乱频仍,王审知却将僻在东南一隅的落后闽疆开发成为“海滨邹鲁”,尤为可贵,不愧后人“开闽第一”和“八闽人祖”之誉。正因如此,《旧五代史》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为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明万历二十九年,闽地重修闽王祠、闽王墓。后来两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此时担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为此特意写下了一篇《忠懿王赞》歌颂王审知:

有貌紫光,有髯戟张,惟忠懿王,王来莅闽。
闽壤荆榛,孰开其屯?王乘白马,大旗蔽野。
闽山之下,父老来迎。箪食壶浆,我父我兄。
凶除秽辟,绥我衽席。施及蛮貊,大贝南金。
臣节弗淫,帝鉴乃心。丰碑突兀,作镇闽粤。
甘棠勿伐,王子王孙。椒聊衍蕃,代高其门。
王泽悠悠,王貌兹留,贲于千秋。
——[明]王应山《闽都记》卷之八

明代晚期以诗歌词采称著的福建诗人徐熥,以一首《元夕》诗,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福州城元夕的热闹情景和市井风俗:

庆城灯烛夜辉煌,
照见丰碑字几行。
此是先朝汤沐邑,
年年歌舞祭闽王。
——[明]王应山《闽都记》卷之八

现代专家学者,对王审知开创福建历史新局面及维护祖国和谐统一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王审知在执政时能审时度势,保境安民,省刑薄赋,发展生产,促进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使福建在群雄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得以保持长达二十九年的安定繁荣局面,为两宋及其后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建国方略、发展丝路、振兴文教、扩建闽都看王审知对福建的历史贡献

王审知治闽贡献,最为突出、影响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建国方略、发展丝路、振兴文教、扩建闽都等四个方面。

建国方略:韬光养晦,保境安民,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群雄纷争。置身于乱世的王审知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审时度势,明得失,知进退,确立了韬光养晦、保境安民的基本方略。对内,他平息动乱,整顿吏治,稳定政局,加固城防,以求社会安定祥和。由于王审知本着“招怀离散”和“励精为理”这种安定社会的精神治闽,使得“吏民悦服”,人心归向。对外,则奉中原政权唐、后梁为正朔,对其始终称臣纳贡,凭借唐、后梁的声威,使邻国找不到兴兵犯境的口实。当时,很多地割据势力纷纷称帝,当有人劝其称帝时,王审知却坚定地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为了睦邻通好,王审知还以儿女与南汉、吴越等邻国缔姻结好,保证了闽国的安宁。

在政局安定的基础上,王审知着手发展经济,以商业流通促进农业、工业发展,以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调动生产积极性。王审知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委任颜仁郁主管农业事务。在山区,他鼓励农民开荒垒梯田,使“草莱尽辟”;在沿海,则围垦造田,兴修水利,使福建的耕地面积得到较大的增加。如在福州疏浚西湖40里,溉田无数;在福州的长乐、福清、连江等地兴建海堤,在泉州的晋江、南安等地兴建陂、坝、塘等水利设施。由于耕地扩大、水利兴修加上水稻品种改良,使粮食产量大为增加。王审知还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茶叶,均被列为贡品。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福建民众“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王审知设立“百工院”,引进中原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纺织、陶瓷、冶金、铸造等工业生产。当时,泉州的丝绸纺织,德化和泉州碗窑的陶瓷,安溪、建州的茶叶,福州、安溪的炼铁,尚卿的冶银,宁化的铸铅等,均已成为特产,除自用外,还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与贡品。与此同时,王审知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由于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勤于农事的现象。

发展丝路:开辟海港,招徕外商,鼓励出口,发展外贸

福建虽有山川之险阻,却有临海之优势。早在唐中后期,福州、泉州两大港口就已通商国内外。

王审知利用福建的海运优势,进一步开拓港口,发展对外贸易。他命张睦领榷商务,制定合理的商贸政策,管理商贸往来事宜,“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除充分发掘福、泉两大港口的吞吐潜力外,王审知还指挥工匠开山炸石,在连江黄岐半岛的黄岐湾和定海湾一带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王审知这一开放式的重商思想与大胆的对外贸易举措,是对我国古代传统的“农桑为本,商为末”的经济思想的突破,使其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当时,福建的海运,内可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外可达日本、新罗、占城、三佛齐和东南亚各国。先将福建的茶叶、陶瓷、铜铁、纺织品、纸张等土特产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象牙、沉香、犀角、珍珠、玳瑁、玻璃等货物运回国内,使福建外贸从过去的转口贸易一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心。

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五代时期福建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此时福建已能制造长二十丈,载人六七百的远航大船。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中期至五代时期,不仅发挥着中外经济贸易通道的历史作用,还促进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后来,泉州港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大港。

振兴文教:招贤纳士,发展教育,弘扬文化,整理文献

清末民国文学家陈衍在《福建通志·艺文》中对福建的文教发展历史有一个总结:

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唐朝前,福建地处东南僻壤,文教不兴,人才匮乏。王审知主政后,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积极招纳贤能之士,“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利用中原战乱、士民流亡的机会,从内地广聚人才,使之为振兴闽地服务。由于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于是“四方名士,万里咸来”。在这些避乱闽地的中原士大夫中,有韩偓(唐朝学士)、王淡(唐朝宰相王溥之子)、杨沂(唐朝宰相杨涉从弟)、徐寅(唐乾宁知名进士)等,“皆依审知仕宦”。王审知还从当年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士人中,选取了一批治国人才,委以重任,如颜仁郁、邹勇夫、张睦、詹敦仁、邹馨、袁昭、邓琚等。据史料统计,中原士民随王氏入闽者计有万余人,有72姓之多。郑成功、施琅、林则徐等,均系当年随王氏入闽者的后裔。王审知不仅重用中原籍的人才,对福建本籍的人才也大胆提拔任用,礼聘为官。如翁承赞归闽后被王审知举为相辅,陈峤被委任大从事,黄滔被委任节度推官,等等。王审知这种举才不避亲疏、勿论乡党的宽阔胸襟,赢得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由衷佩服与拥戴。黄滔曾感慨道:“闽人任闽中机要人员,自审知始。”

王审知注重教育发展。王审知熟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鉴于当时八闽荒服初辟,民多目不识丁,文教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状况,他在主政福建后,即在各地广设学校,培养人才,使教育从门阀子弟专有变为民间共有。当时,闽国境内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学,并实行免费招收学童入学。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接受翁承赞的倡议,于福州城南兴贤里置“四门学”,进一步提升办学的层次,使之成为当时的高等学府。后又在九仙山(今于山)创办“鳌峰书院”,以吴勖为大教授,选拔奖掖优秀学子。王审知还亲临阅卷,论才授职,铨叙任官。一时,学习之风大盛,使福建“自成洙泗之乡”。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王审知还注重成人教育,命人采集民谣民歌,让主管农业的颜仁郁自编“归田倡农”歌谣,利用文艺形式作为开导民风、宣传政策的工具。

王审知重视保护典籍。为了抢救文物典籍,王审知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搜集、整理、保藏古籍,不管是“鲁壁之残编”,或是“周陵之坠简”,都“巫命访寻,精于缮写”。王审知崇信佛教,先后兴建、修复260座寺和6座塔,铸造金铜大佛,这些寺塔等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物遗产。

正是有了唐末五代和南宋时的“衣冠南渡”,加上自王审知治闽时开创并逐渐兴盛的文教事业,才有到了明代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二中的感叹:

闽僻在东南一隅,而得与中州上国齿者,岂不以人物为之重欤?

扩建闽都:先建罗城,后筑夹城,宏廓城池,巩固城防

福州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初。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建冶城于越王山(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又扩建为“子城”。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下令在“子城”外再扩建“罗城”,共设8个大门、9个便门、3个水门,周围26里计4800丈。罗城把冶山、安泰河、大航桥以南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都全部括入城内,形成内外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成为坊巷之始,形成了当今福建省城“名片”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

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在“罗城”的基础上,又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城,合大城而为三”。“夹城”筑成后,使福州的旧城面积扩大了7倍多。夹城建成后,将风景秀丽的屏山、乌山、于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成为福州的别称。

在筑城的同时,王审知为使福州城“水陆无滞”,还对福州的江流、沟洫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趋便利。

这一利国利民的城建工程,深受官民赞许。在翁承赞撰的《王审知墓志铭》中,对此作了这样评价:

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筹谋。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

综论王审知,无疑其功绩是主要的。在治闽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审知笃信佛教,兴建众多佛寺和佛塔,铸造金铜大佛,缮写许多佛经,并把上好良田赐给寺院,糜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财。二是教育培养子孙后代不成功,闽国后期陷入内斗、动乱以致灭国与闽国没有合格继承人有很大关系。

专业承重墙加固公司临海经纬装潢店(承重墙加固一般多少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