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 梁漱溟为什么说:“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 请谈谈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此句出自何处
- 50岁独居的女士怎么克服每天的孤独和寂寞感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三、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2、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3、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四、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理解
1、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构建新的学力观
所谓学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构成.所谓基础学力是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学力,而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但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有别于以往,它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而这些则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
2、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
新课程提倡,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就是关注儿童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健康体魄与健康心理我们比较重视,而健康的生活却一直是我们所忽略的.在影响一个人生活的心理素质里,思维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对一个人思维和主体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就是明天的生活.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与生活质量.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梁漱溟为什么说:“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狂妄自大之人;不知自己为何物?大事做不得,小事做不好!学问有一点;但没有做过一点点为人民服务之事实!虚有其名,实则宵小之辈。读多了一点点的书就以为自己是“圣人”却真是贻笑了后人。
请谈谈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让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长久,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乌衣巷在破败荒芜的朱雀桥映衬下,且在一抹斜阳的残照中,已然“夕阳”哪堪更“斜”,一派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昔日高楼大院,雕梁画栋,衣冠往来 门庭若市,今日被一抹斜阳的笼罩下,千般寂寥,万般惨淡。
不走传统怀古诗的套路,即写景,抒情,议论中带着感慨。使人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几许花草,一抹斜阳,出来进去的燕子,就一写尽今昔巨变,一腔感慨,无限苍凉,藏而不露地蕴藉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此句出自何处
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因时代累积久远,自然会形成它的庞杂而高深,这也如庄子所说的大椿之树,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所成长的年代久远,自然是枝条妙密,干叶缤纷,又加上那些攀附丛生在树干外表的藤萝茂草,纵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一一剖析精详,岂能随便即加定论.明白这个比喻,便可知道随便要讲中国文化,实在不可能以一概万,更不可以偏概全.勉强的说,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化本质,影响民间社会的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并非纯綷是儒家或孔孟之教.既如历代用于政治学术思想的,实质上,也是掺杂法家、道家、兵、农、儒、墨等诸家之学,也并非完全是儒家学说.
讲到文化,应该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只要精细一读我们先民的历史
,先不说三皇五帝等的堂皇尊号,只要从众所周知我们的共祖轩辕黄帝开始,那个时代首先所建立的文明,是由上古原始自然科学的天文、星象、历数以及人群生活技术的农业、畜牧、兵器等的开发;然后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这些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就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把它归纳到道家、阴阳家、杂家的范围里,因此形成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好像只有读书的儒生们所代表的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那完全是误解的结果.
如果说自周公制定礼乐,再经六百年后由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形成孔
、孟的儒学,因此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那也未必尽然.须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传之后世,希望以此文教,普及人人,上至帝王、下及百姓,如何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万一出而为政,为社会人群来做大事,必须知道博古通今,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换言之,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陶铸尧舜」,教导人们如何塑造一个圣君和贤相的典型,使他为人群服务不负平生所学,但很遗憾的是,从秦汉以后,所谓的儒生们,为了谋求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陛下,臣伏称尊,自己既非皋陶、契、稷的君相雄才,反是号称有「致君尧舜」之道,岂非春秋大梦.由此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乃至如「五经」、「四书」等儒学内涵,便变成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了.虽然如此,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历代的儒生们,总算还很保留周、孔之教的精神,而使儒家之学成为周延贯串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中的经络作用,永远不能脱离它的范畴,等于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就会断绝生命活力而无生机了.
师儒之道在历史上的分歧与衍变
从周武王姬发奋起革命,推翻殷商末期纣王的暴政,建立诸侯分封,中央集权的周朝封建制度,大致相似欧洲历史上的联邦政体.但周朝封建制度,并非犹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周代的政治,是以文化为中心的政体,由周公姬旦制订礼、乐、刑、政制度,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所谓:「师以德行教民」,是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儒以六艺教民」,是以全民自治的文武合一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为根本.但时势的趋使,无论任何一种体制,始终难逃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既如周初封建体制和师儒之道的精神,经过几百年以后,也便衰落而变质.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所谓师儒之道的礼、乐遗风,只有周公后嗣的鲁国大体上还保有周礼文化儒术的规模,所以便有出生在鲁国的孔子,起而祖述王道遗制的精神,「删诗书、订礼乐」,传述德行之道和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相结合,保留兼备师儒为一的教化,做为后世的准则.孔门弟子,如颜渊、曾参是传承孔门以道兼艺的精神,至于子游、子夏等人,稍有不同,是以文艺兼道为主,因此,春秋末期,在鲁定公、哀公时期的鲁国,还能保留周鲁儒术最为纯朴风气,这也就是后世和现在所说儒家学术思想突出成家的主要时期.
秦 汉 阶 段
战国开始,除孟子以外,如由儒家衍出的荀子(荀卿)儒术,便大有不同于曾子、子思传承的道贯,而且由孔子所订定的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的传说,也便各自主守师承,显现分歧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由荀子的弟子李斯为相,建立以法治为主的政权,便完全舍弃周鲁儒家的典范,因此在秦、汉交替的七十年间,所谓儒家经世之学,几乎命如悬丝,不绝如缕.
刘汉兴起的初期,旧史所称誉的文(文帝)景(景帝)之治,它的文化政治精神,大体上是以黄(黄帝)老(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刑名(法治)相掺杂为主体.再传到汉武帝时代,才有所谓「尽黜百家、一尊于儒」的时势出现.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思惟法则来追论汉武帝时代的文化历史演变,对于「罢黜百家」之学的得失成败,实在难下定论.但自汉武帝到汉宣帝以后,汉朝政权政府中的人才、如公、卿、大夫、士、吏等各阶层,大致来讲,确实是彬彬多文学之士,蔚成一代风规.
东汉以后,号称儒生数万人,对五经章句训诂的学问,反而愈来愈疏懒,一般所谓的高名善士,不但不能以周、孔之学致君于尧舜,更不能感化皇帝背后的一群太监.在朝廷中的有学之士,厌恶太监们的擅权和专横,一般自命为君子的儒生,不能如君子的周而不比,反而形成如小人们比而不周的党派,因此与太监们竞斗权力,在历史上便首先出现东汉特出的党祸,终使刘汉政权,陷于衰落败亡了事.但我们在前后《汉书》中,注意儒林的传记,便可知道两汉经师家法和授受的秩序,虽然对于周礼师儒之道的精义,并未能达到最高领域,而在那个时期中被认为名儒大臣们的章疏文辞,祖述周、孔法言,对于辅助当时现世的政治和教化,还是相当有力,所以历史学家们认为汉儒:「朝秉纲常,士敦名节,拯衰销逆,多历年所,则周鲁儒生之效也」.这些虽是秉笔写历史的儒家们所说的主观之言,在儒言儒,大致也是事实,不能完全厚非.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时期,因受汉末儒学空疏迂阔的刺激,学术思想一变,偏向老子
、庄子、周易,三玄之学崛然盛行,儒家经学,几乎有衰歇停顿的趋势,尤其自东晋以后,政局演变成南北分治的割据局面,师儒之道的传承,也就渐渐发生异同的见解,北魏和南朝的萧、梁时期,对于儒家经学的义理注疏,文辞更臻缜密.南方的学者,喜新而厌旧,但北方的学者,守旧而疑新,甚之,讥诮南朝的学者标新而多伪.在此时期,印度进入中国大小乘佛学布译新知,与三玄之学互相合拍,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吸收融会新知的特色,姑不具论.
隋、唐之际,承接魏、晋、南北朝两百余年儒、佛、道三家之学的互相掺杂之后,思想开放,从儒学的六艺变成以文艺为胜场,文章诗赋,别开生面,唯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汇成巨著之外,师儒之道的精义,专家传经的风气
,几打绝响,李唐三百余年间的文运,雄浑潇洒,风流倜傥的别致,其实,都是禅道与文艺相仍的天下.中唐以后,名臣学士,为了政见的异同而兴意气之争,师儒之道的经义,在学术上并无特别的创见,如李德裕和牛僧孺的党派之争,无非是文人学士在政治上的意气用事,祸延朝野.由之而到唐末五代八十年间的高明之士,厌倦时势,大多不逃于禅,即归于道.
宋明理学的兴起
宋初名臣,即以师儒之道自任,形成相权与君权之间分庭抗礼的气节,因此而使宋朝尊重师儒之道的形迹,前迈汉、唐、后至元、明、清三朝,皆所不及.由此问启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四派五子的理学儒宗,专事阐发心性的微言,自称继承孔、孟心法,推排佛、老学说
,从此形成后世的师儒名教,专守程朱章注,即为周、孔的绝学.甚之宋史也变易汉书、唐书的成式,别立道学与儒林的分类传记,藉此标榜宋代的道学,方是孔、孟、颜、曾师儒之道的真髓.所谓儒林,只是文学辞章之士,还不及子游、子夏之辈于万一,实在是一大出格现象.因此积成北宋时期君子攻君子、名臣攻名臣的著名党争,形成洛党、蜀党、朔党等的异见,造成元佑党祸的巨变,足为历史的殷鉴.南宋末期,权臣名相,又起而打击道学,指为伪学
,皆以学术意气的主观成见,做为政治斗争的戈矛,自相内哄,终使宋室由文弱而至于灭亡,尤为可叹!但在两宋三百年间,割据北方立国的辽、金、元,乃至
与宋室相终始的西夏,政教规模,大体上还是尊守孔、孟遗教,只是北方学者,大多援儒入于佛、道,或以佛、道揉入儒学,别树风格,甚之,有视宋明理学并未彻知儒宗,颇有异议,凡治文化学术史者,大多忽略这一史实.
明清时期的儒林
元、明之间,承先启后,应是由南宋末期的金华、永嘉事功学派的启发.而后继起的河东薛敬轩、姚江王阳明,门庭分立,递相兴替,但始终不出宋儒朱熹的道问学,与陆象山尊德性两者的藩篱.明代唯一特点,即是百家争出,模拟禅宗的公案语录,开创儒家学案的著作,对于经义家法,完全寂默无闻.自嘉靖到神宗以后,一如东汉末代,大臣学士,起与太监争权,终于构成东林党祸的巨变,促使民变与盗贼相结合,以致于亡.但崇尚儒学的清代学者
,却综合宋、明儒家与汉儒经师而作比类,认为「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
、明讲学,得师道之益,皆于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讥而互诮也.」但对明代儒学,又不能不另加公允的论断,因此便说:「揆之周礼,有师无儒
,空疏甚矣.然其台阁风厉(指如张居正等),持正扶危.学士名流,知能激发.虽多私议,或伤国体,然其正道,实拯世心.」例如此等两非两是的案语
,完全犹如老吏断狱,先入其罪,而又笔锋一转,为之巧妙开释,真如刀笔吏的含混妙文,可为拍案叫绝.
清朝初建于东北边鄙的满洲,但自建都盛京(辽宁沈阳)开始,即知为政之道必须首重儒士,于是起用明末先世流徙东北而归顺旗下的儒生,如范文程
、宁完我等辈,为之参照明朝政体,建立规模.范文程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
,为皇太极、顺治、康熙继统初期的三朝重臣.
康熙亲政开始,英年好学,特别重视儒家经说,兼习西洋天文、历数等学
,与李光地、熊赐履、魏象枢、张英、方苞等君臣师友之间,尊重周、孔经义
,袭用明朝以来的程、朱章注取士制度,且在战乱之中,起用前朝归顺敦品励行的儒臣.如汤斌、陆陇其等辈,形成以儒家礼义治天下的一朝吏治,清官循吏辈出.但在民间隐居不屈的大儒,有鉴于明末儒林空疏迂阔的流弊,平居讲学,以经世之学和师儒之道自任,如孙奇逢(夏峰)、黄宗羲(百家)、王夫之(船山)、李颙(二曲)、顾炎武(亭林)等辈,皆是影响清朝二百余年来用儒家经义的经世之学,一变宋明理学诸家徒事心性的迂疏理念,转而注重汉学训诂的考据,终使清儒两百余年的经学,大有超越汉、唐之势.如阮元所辑的(皇清经解)一千四百卷,凡一百八十种.咸、同以后,又有王先谦续编二百九十卷等,确实蔚为奇观,学者虽穷毕生之力,亦难尽窥细致.至于重视考据,而发展为近代的考古学的先导,其功更不可没.
但从顺治开始,由康熙、雍正而到乾隆三代,虽然外示尊重儒家经学,重用敦品励行的儒者以牢笼天下士子的异心,而对王室自修内明的心性之道,三代相习,皆以潜心佛学以配合外用之术,如康熙的重译《般若心经》,雍正的专志禅宗,整肃佛教,乾隆童年即随其父雍正学禅,后又禅密兼修,自译密乘《大威德金刚仪轨》等事,殊非一般儒家学者所能理解.但乾隆对心性之学的精辟,不如父祖两代在事功上的深刻锻炼,故继位以后,流为偏好词章文艺,因此促使干、嘉七八十年间的清代文学,大有直追唐、宋而过之的风格,降至道光时期,承平日久,社会风气奢靡,文人学士,大多沈酣于风花雪月文词丽句之间,如著名的词人项鸿祚(莲生),自序忆云词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学者诵而悲之.由此可知道光、咸丰之间的文风日变,忧时愤世如龚自珍(定盦)、魏源等人,有鉴于此,即乘时立说,注重西北蒙藏边防与海防外祸的实用事功论议,激起同侪友好林则徐烧毁鸦片的丰功伟烈
.同治以后,文运再变,其中翘楚,便是清史所誉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涤生),用其毕生学术与事功的实践心得,述而不作,选辑《经史杂钞》一书,显示其于经世学术的大要,至于曾国藩家书一类的琐言,乃其余事而已.
但在此际,海运已开,清末学者所谓的九洲万国知识,已渐启其萌,于是光绪、宣统之间,便有忧时之士,如南海康有为、梁启超等辈,以儒学经义而吸收西洋文化中的政学理念,用其所长的春秋、公羊主旨,提倡尊王师夷的维新学说,风靡一时,如舍康、梁在清末民初的大革命时期,偏执保皇主张的是非而不论,即以康有为渗入西方政学理念而著作的大同篇,对于民初各党派革命志士的思想有大启迪,此是现代历史文化演变的事实,不可因其人其事而废其言,与此同时,其间留学欧、美的名儒严几道与辜鸿铭,皆能深通中国与西洋诸家学说,而终归于儒,但限于时势,人人皆等闲视之.今取其有关言论以资反思,如云:「严几道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镶辞达奥旨,举中外治术原理
,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常于广众中言自由、平等、权利诸说,要皆未尝无利,倘无所折衷,则流荡放佚,害且不可胜言.」「辜鸿铭论学,以正谊明道为归.尝谓欧、美主强权,务其外者也,中国主礼教(指礼记、仪礼、周礼经学),修其内者也.近人欲以欧、美政学变中国,是乱中国也.异日世界之争必烈,无中国礼教(指礼记等经义之学)不能弭此祸也.」
至于推翻清朝,成立民国以后直到现在八十余年的变故,儒家经义与孔、孟治国平天下的学术理念,几乎已随三千年的历史陈迹而消失无遗,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工商与精密科技的发达,货币金融的洪波巨浪,淹没人文学术思想的潮流方兴未艾,其间虽有少数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多情学者,综合新知,倡说新儒学、志为中流砥柱,实亦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名存而实亡,但其抱残守缺精神,待时而兴之志,诚可嘉赏.
50岁独居的女士怎么克服每天的孤独和寂寞感
吴敏是在儿子高考一结束就提出离婚的, 那一年她47岁,离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丈夫或者是她有了外心,而是她觉得婚姻太累了,丈夫一开始死活不离,但后来见吴敏铁了心地要离,便愤愤地同意了,并说,离就离,男人嘛,前脚离了娶个十八岁的小姑娘都有可能,而像你老成这样的,我就不相信你还能找得到比我更好的。
对于吴敏来说,没质量的婚姻,不如单身来得更好一些。
吴敏在心里冷笑,为什么离了就非要找呢,一个人过不香吗?但她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说,默默地想,争吵了半辈子,真的太累了,真的一点也不想吵了。
吴敏和老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吵个没完没了,争吵的原因,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东西,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三观不合罢了。比如在吃的口味上,吴敏喜欢吃清淡一点的,老公喜欢吃辣一点的,如果是一方迁就一方也就罢了。偏偏两人谁也不愿意迁就谁,吴敏做饭怎么清淡怎么做,做也就做了吧,大不了,就将就着吃上一顿罢了,可她老公不干,吴敏这边在厨房刚把菜端出来,等她全弄出来后,各种菜里,已经被她老公拌上了厚厚的辣椒油, 吴敏气得你不让我吃,我也不让你吃,把菜统统倒进垃圾桶,最后家里就基本很少开伙了,好在各人的单位里都有食堂,两人各吃各的食堂,后来有了孩子,孩子口味跟吴敏更接近一点,自从,吴敏带着孩子在家自己煮了吃,她老公继续吃他的食堂。
说完了吃,我们再来说兴趣爱好,吴敏喜欢爬山,散步,骑自行车,她老公不喜欢动,一般就是回家沙发上一躺,吴敏叫她陪着她去走走路,爬爬山,锻炼一下身体。她老公不去,不去其实也无所谓,但偏偏只要她一出门去运动,她老公就各种挖苦讽刺,年轻的时候,说她,再怎么锻炼也还是长得那么丑,等现在人至中年了,又说她,每天这样急着出门,肯定是外面有相好,等着去约会了。为此,吴敏被气哭多少次,她就不明白了,她就只想锻炼一下身体,也会有他那么多酸话。
然后再来说说孩子吧,孩子自小更跟吴敏亲一样,毕竟这个都知道,儿子会跟妈更亲一些,然后谁让他动不动就对儿子凶呢,而且从小到大,也只顾他自己去玩,也很少带,问题是他从不找自己原因,总说了跟他不亲,是吴敏挑唆的,吴敏说他几句,更不得了,动不动就对吴敏家娘俩吹胡子噔眼睛的。
吴敏觉得这样的男人,真的就是为了来给自己添堵的,有心早离吧,又担心儿子有想法,便一直忍着,终于在儿子高考一结束,她才总算提出了离婚。
离婚的时候,吴敏差不多是净身出户的,因为是她铁了心想离,再去争那些财产,又离不了啦!所以,好多人都觉得吴敏肯定是外面有人了,所以才会铁心要离婚,甚至宁愿净身出户。
儿子,房子,车子,全都在老公名下,儿子虽然跟吴敏亲,但他不傻,他妈就是一个工人,一月才领着三千多的工资,也只够她自己混嘴,而他爹呢,哪怕跟他感情再不好,但他爹是公务员啊,以后家里的这一切还不是他的呢,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的聪明,为了不伤吴敏的心,他是这样跟吴敏说的,妈,我知道你是想出去透一透气,你去透吧,我不拦着你,我就不跟你去了,家里这一切,我替你守着,等你玩够了,想回来,我给你开门……
不过,这也只是孩子天真的想法,吴敏离婚的第二年,前夫赌着气似的又结了,对方是个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未婚大姑娘,二十多岁,虽然不算多水灵,但她前夫满世界的嚷嚷,这可是黄花大闺女呢!吴敏又好气又好笑,儿子也劝她,要不,你也再找一个吧,吴敏笑,我如果要找,还离什么婚,我觉得我真不适合婚姻。一个人真的挺好。
吴敏租了个房子搬了出去,房子不大,四十多平米,一个人住也足矣!离婚第三年,她五十岁,退休了,退休后,她在附近农村用长租三十年的租下了一个农家小院。
像现在网上许多人爱看的改造农村小院一样,吴敏可忙了,也整天想着如何改造这个小院。除了水、电、屋顶、门窗改造请了人,其他的全是她一个人弄,银灰色的墙面,再摆放上点原木色的小柜,小柜也是她买了木工电器,自己一个人弄出来的,小院占地挺大的,前面有地,吴敏栽上了各种花,后院也有地,吴敏种上了菜。
真正的幸福生活,是要把自己努力修炼成雌雄同体的样子,可雌又可雄,吴敏做到了
这个问题对于吴敏来说,哪来的什么孤独和寂寞感,她享受这种孤独和寂寞。早上六点多,她醒来就不睡了,起床,在小院里铺开瑜伽垫,练上一小时的瑜伽,吴敏说,女人不管有多老,也得注意自己的形体,所以,50岁的吴敏身材依旧好得像个年轻的小姑娘。
锻炼完毕,开始做个简单的早餐,吴敏的早餐基本是一个水煮鸡蛋,一袋纯牛奶,几节水煮玉米,玉米是她在后院种下的,每年都会种上许多,等成熟了可以吃了,吴敏会把它们全采摘下来,蒸熟后放入冰柜的冷冻层里,等要吃了,放在蒸蛋器里和鸡蛋一起再回蒸一下,吴敏喜欢吃水煮玉米,怎么吃也不厌,所以,每一年她都会种上许多,甚至还嫌冰箱太小,买了一个冰柜专门放玉米。
吃完早点,吴敏开始伺弄她的花草及后院的土,土里被她种下了许多时鲜的蔬菜,青菜,白菜,黄瓜……自从她搬到这个农家小院开始,除了偶尔会买一些肉类外,就从来没有再买过菜。
弄这些弄到十一点左右,吴敏开始为自己做中饭,她的中饭一般比较丰盛,有米饭,有菜,有肉,一个人也要弄个三菜一汤,她喜欢中饭吃得好一些,晚上呢,又尽量简单一些。
吃完中饭,把饭洗干净,吴敏开始去睡午觉,这个一个多年的习惯了,每天都要睡一会,不贪睡,但也不能不睡,睡到下午二点左右起来后,吴敏会在客厅的茶桌上,泡开一壶茶,打开电脑,在电脑上写点东西,对,她也在玩着今日头条,她在头条开了一个头条专栏,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然后还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会聊聊天,但更多的是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年轻的时候,吴敏就想学习一些乐器,但哪有那个时间去学,现在她买了一个古筝,每天会跟着一些视频,学上个把小时,一开始弹得那叫一个难听,现在倒练得有点样子了。最近,吴敏在网上又报了一个国画班,每天跟着电脑学画画。
年过五十,吴敏觉得自己总算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所谓婚姻,如果幸福,倒也不错,如果不幸福,干嘛要委屈自己。再说了,老有人说,婚姻是解决孤独与寂寞,问题上,结了婚,你会发现,你更孤独更寂寞。
50岁独居的女士怎么克服每天的孤独和寂寞感?
一,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孤独的,伴侣这个东西,好多时候也只是一个外在的伴,真正直达内心,能让你内心不孤独不寂寞的,只有你自己,真正一辈子伴着你的人,不是朋友,不是儿女,不是婚姻里的另一方,而是自己。
二,修炼自己的内心,从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始,年轻的时候,忙着生活,50岁的女性,基本已经达到退休,和可以退休,挑战自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让自己这辈子带着遗憾来,又因为不开心带着遗憾走。
三,孤独是任何事物的本质,真正懂生活的人,也懂享受孤独,寂寞是那些心里没有追求的人,才会寂寞的,那些内心有追求的人,哪顾得寂寞。
四,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孤独与寂寞,觉得要有个男人这个世界才完整,自己才有依靠,那么,五十岁的年纪,要找一个老伴,其实也并不老,只是管好自己的钱袋,管好自己的自尊,不要去给人当免费保姆就行。
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有哪些)